高平早在靖難之役初起之時便已效忠於燕王,功勞卓著,對他的任命,燕王舊臣並無異議,然而孟劍卿坐觀成敗之後又坐收漁利,難免讓燕王舊臣與建文遺民都極其不滿。
印信是由永樂帝親自交給他們三人的。紀綱與高平退出去之後,孟劍卿被單獨留了下來。
永樂帝打量著垂手肅立在麵前的孟劍卿:“沈光禮原來交給你負責的是哪些事情?”
孟劍卿答道:“卑職原來所辦的案子,主要是與各地魔教餘孽和地方叛逆有關;沈大人後來又將講武堂與海上仙山的事情交待給了卑職的,除了這三件事情之外,並無專管。此後因為錦衣衛衙門裁撤,卑職無處交割,所以相關檔案都還收在卑職前幾年所管的庫房中,暫時封存。”
他交割庫房時,給那批檔案加了封條,接管庫房的古百戶還一直沒敢去碰這些檔案。
永樂帝沉吟著,過了片刻才說道:“這三件事,你還是接著管下去。”
沈光禮的安排,必有道理,還是不要輕易變動為好;而且,在他看來,孟劍卿也不是那種公私不分的人。
追查建文帝真正下落的事情,並沒有交給他。孟劍卿的心中,不由覺得略略一鬆。
永樂帝又道:“另外還有一件事情也交給你辦。”
他招一招手,一直低頭守在陰暗處的兩名小內監,快步走了上來。
永樂帝道:“這兩個小內監,人還算機靈,就交給你**。”
孟劍卿轉眼看那兩名內監,約略猜到,這兩人隻怕正是當初從建文帝身邊逃往北平、告知燕王應天城中虛實的那兩名內監。
洪武帝鑒於前代宦官專權之禍,曾在宮中立下鐵牌,不許內監識字參政;建文帝稟承祖訓,對宮中內監,也極是苛刻。不過這兩名從未讀書識字、外貌柔弱的小內監居然有膽色出逃北平、並用應天城防虛實作為投靠燕王的晉身之階,倒真讓孟劍卿暗自吃驚,當真是人不可貌相,在這樣一個世人鄙視的陰暗角落裏,竟然也會生長出如此強悍的心靈。
永樂帝登基以來,論功行賞,連這兩個膽色過人的小內監都沒有落空。
但是孟劍卿心中忽地一怔。
永樂帝要獎賞這兩名小內監,本是情理中事;但為什麼偏偏要選擇這樣一種方式?要知道孟劍卿所走的道**,並非一條康莊大道,很多時候都有性命之險。
他略略側過頭看一看永樂帝,永樂帝在微笑,看不出特別的表情。
然而那微笑是對著那兩名小內監的。
於永樂帝而言,相對於帶著太多洪武朝的印跡、不能自由出入禁宮的錦衣衛,這些效忠於他的、聰明能幹的小內監是更熟悉更親近也更值得信任和重用的人。
孟劍卿已經嗅到了權力更替之際的微妙氣息。
他本應患得患失、憂慮不安。
然而當他從那個濃霧彌漫的楓林中出來之際,在心底深處,已經有一些東西緩慢而不可挽回地片片剝落下去,也有一些東西隱秘而堅決地生長起來。
孟劍卿微一低頭:“卑職領命。”
永樂帝注視著他:“你當如何**?”
孟劍卿答道:“最首要的一件事,當然是讀書識字。”
永樂帝自然明白這件事的重要,這也是他心中早已拿定的主意。但是孟劍卿如此自然而然地將違背洪武帝訓令的這句話說了出來,倒讓他有些詫異。若要處置孟劍卿,這可是一個最好的理由。
然而若是以這個理由處置了孟劍卿,又有誰敢再提起他心中的這件大事呢?
永樂帝注視他良久,忽而微微笑了起來:“好,給你三年時間,希望你不會讓朕失望。”
孟劍卿能夠用一年時間訓練出魚腸軍,現在給他三年時間,應當是綽綽有餘了吧。
孟劍卿躬身答道:“卑職當盡力教導。”
但是永樂帝是否知道,像他們這樣走在刀尖上的人,三年下來,十不存一;十年之後,百不存一?
永樂帝看著他,仿佛能看到他心中隱藏的遲疑,了然一笑:“這兩個人是朕選的,你再在宮中選二十個十五歲以下的內監。三年之內,這些人都是你的屬下。”
如他所料,孟劍卿的目光閃亮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