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2章 戰幕拉起(1 / 1)

燕國初立時,紀年曆法以一百年為“元”,據說是為了紀念當時鳳羽家族的元和主上。

曆經三百多年,到了燕國寧元八十三年,也就是距今五十四前,燕國已經衰微,農民起義不斷,各地割據勢力壯大,叛軍一度逼近燕國都城洛州。燕哀帝倉皇之下,將全部兵馬交給當時為護國大將軍的葛進,也就是葛覃的父親,要他平定叛亂,救主於危亡。

葛進得到兵權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卻是在洛州皇宮殺死了燕哀帝,血洗燕皇宮。唯獨燕太子楚戚帶著他身懷六甲的太子妃僥幸逃脫。為了鏟草除根,葛進全力追殺太子楚戚,終於在並州找到了他,楚戚被焚身亡,太子妃徒步逃亡數百裏,最後在幽江中被亂箭射死。燕國楚氏終究沒有逃脫滅族的命運。

至此,天下進入混戰,河洛之地王旗變幻,洛州似乎被詛咒了一樣,誰也做不了王城的主人。民間傳聞楚戚的太子妃,在被射死之前,曾冒死生下一個男嬰,名為“楚淮”,但卻下落不明。

因此燕國舊部遺老想方設法想找到這個燕國唯一的血脈,以借此複國。各方勢力也拚命追查這個小皇子的下落,可惜茫茫人海,無從找尋。在殺了不計其數的同齡幼童之後,這個捕風捉影中的苦命小皇子,終於漸漸地被淡忘了。

此時始作俑者葛進已坐擁南部四十八州,但不知何故,他至死不建國,不稱帝。見他如此,天下雖然勢力眾多,但也隻稱王,不敢稱帝,紀元仍沿用燕國的曆法。

“寧元”一百年,注定是黑暗的曆史,天地閉,賢人隱,人倫滅絕,亂賊盈天下。至寧元末年,四國分裂局勢形成,但是戰亂卻未停止,這種黑暗延續到了熙元年間。

熙元一年,葛進死,葛覃上位,祭天稱帝,改為皇製,外稱齊皇,南齊由此建國。葛覃稱帝之後,北周王莫伯烈,西梁王於振公,東陵王李顯紛紛宣布正式脫離燕國體係,自立為王,但他們雖改為皇製,對內為皇,但對外卻不稱帝。

從熙元初年開始,分裂的四國中,南齊和東陵,北周和西梁,形成兩兩廝殺的戰局。直到熙元十七年,鳳羽家族的容和主上,利用分散在各國的龐大家族勢力和自己超凡的政治才能,力促四國合議,簽訂停戰協議。

然而容和主上卻在熙元二十四年慘死在南齊。半年後,先齊皇葛覃也暴斃而亡,這段曆史成了未解之謎。

熙元二十四年冬,齊皇葛雄登基稱帝,改年號為“天熙”,先後滅吳、越,平南部各藩鎮,成為最強大的勢力。

熙元二十七年春,鳳羽少主羲和發出了第一道鳳羽令,正式宣告上位。

同年夏,鳳羽黑衛兵出西梁,入主王城洛州。

同年秋,鳳羽少主帶北周鳳羽衛,在西梁與齊皇葛雄達成不戰之約。隨後,南齊軍主帥葛雲飛被撤換,新主帥葛玉在東陵軍百般挑釁之下揮兵東進,四國混戰再次拉開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