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的局麵,在這幾個月內風雲變幻,韓毅吞並趙國,將原先的三晉之地一舉收複,吞並齊魯,國力昌盛,燕、梁、隋、越四國依附於韓,秦國固守函穀關,不斷的加固城牆,看這架勢,嬴政知道東出無望,隻能龜縮不敢東出,當然嬴政也並未閑著,積極推動農業生產,訓練士兵,不斷的囤積兵械,可謂是未雨綢繆,其兵力已經達到六十八萬,且大多為騎兵,依舊是一副不可小覷的戰力。
北方已經完全被韓毅掌控在手中,而西北在嬴政手中,偏居一隅,韓毅以嶽飛給、孫武、張遼三員上將,共計兵馬四十萬,看守函穀關以防嬴政東出,以王野為中心交付嶽飛看守,孫武攜帶、宗澤、宗愨兩人把守趙魏之地,以防秦國來犯。
至於晉陽城的劃分,為燕、韓、梁三國共同擁有,三國以此為商貿之地,開設市場,將晉陽打造成商業巨城,梁國將從草原掠奪的戰馬牛羊、皮毛甚至是草原的奴隸送入城中,以此換來錢糧充盈國庫。
這裏不得不提及,趙國原本土地就十分的貧瘠,適合耕種的土地本身就不多,而安祿山所侵占的土地是,適合耕種的更是沒有,導致安祿山的食物來源主要是牛羊,這讓安祿山十分苦惱,而韓毅在晉陽城中販賣食鹽和多餘發黴的糧草,以此來換取耕牛,鼓勵農耕,可以說韓毅占據著主導地位,隻要安祿山不聽話,韓毅直接斷了他的糧草,這就扼住安祿山的命脈。
梁國雖然被韓毅扼住了命脈,但梁國的兵力也是不少,安祿山招降和吸納的草原遊民,直接擁兵十萬,這也是安祿山能供應最大的兵馬,在多怕是出現財政赤字,安祿山不用別人打他,自己也就滅亡了,可謂是十分的憋屈。
而南方的局勢比之原先的北方也好不到哪裏去,原先的吳國因為韓毅的插手,直接將吳國一分為二,兩軍對峙,誰也奈何不了誰,朱元璋原先擁兵三四十萬,被韓毅打的是損兵折將,連太子朱標都沒了,而且經濟最發達的地方,皆是被韓毅給拔了,導致朱元璋供應不了那麼多的兵馬,隻能裁軍發展農耕,擁兵十五萬,交付徐達日夜操練,生生印證了一句兵不在多而在精。
這已經是朱元璋的極限,局麵岌岌可危,朱元璋也是不傻,隨著莒國的滅亡,朱元璋又聯合了項羽和勾踐,三人組建聯盟,以此來對抗韓毅南下來犯,而且局麵十分之好,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力量。
項國在範增的勵精圖治下,隻能說是勉勉強強應付的過去,範增雖然擅長計謀,但不擅長治國,加之隨著年齡的增長,行政效率已經變得低下,眼看著也是沒有幾年活頭了,正所謂:神龜雖壽,猶有竟時,當然這幾年項國也沒有經曆大風大浪,在加上風調雨順,國力也是日漸的強大,所有的兵馬加起來共計三十萬,其中項羽麾下的控鶴卒以及三千霸王鐵騎,乃是項羽麾下的兩大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