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天子出逃(1 / 2)

劉澤乘坐水軍戰船航行在蔚藍的大海上,波浪起伏,水天相接,說不盡的瑰奇壯麗之美。糜家顯示了龐大的財力,糜環的陪嫁船隻,足有二十餘隻,當然了,船隻與戰船相比,小了點,在劉澤走後的第三天,也啟程前往襄平。

到了襄平,自有一番熱鬧。戲誌才、荀彧與魯肅交談,深相敬服。吉州平穩發展,有戶三百八十餘萬,人口已經達到了一千五百多萬。龐大的人口基數為劉澤可以提供相當數量的兵源。破烏桓,戰三韓,滅扶餘、挹婁、澻貊,征戰鮮卑,獲得的青壯以百萬計,大多數在軍隊的看管下從事勞役,修路,挖礦等等,在劉澤派出的宣教郎的不斷洗腦下,陸續有幾十萬人參加了吉州大軍,被戲誌才、荀彧打散了,編入部隊。先後得到的各地,設立學校,使各地兒童免費入學接受教育。

劉澤作為穿越者,深深知道北方這些少數民族的厲害。自戰國時期,與匈奴的征戰持續了數百年,直到鮮卑崛起,匈奴遠遷。三國歸晉,五胡亂華,大漢文明即將不存;隋唐立國,突厥與唐朝角力;宋朝時,北有契丹、女真先後興起,黨項人建立了西夏政權,蒙古、滿清先後並有華夏。劉澤自到襄平後,考慮過這些問題,漢武帝出兵匈奴,打的匈奴人遠竄,霍去病取祁連、封狼居胥,戰果不可謂不輝煌,為什麼匈奴人又去而複返,屢次釁邊呢?原因就在於,漢朝出兵的目的隻是趕跑了匈奴人,並沒有占領這些地方,使得匈奴人得以恢複元氣。所以劉澤出兵後,不隻是占領地方,還傳播大漢文化,武力占據隻能一時,隻有文化上的認同,骨子裏的歸屬感,才是長久之道。劉澤不遺餘力的對占領地的殘存百姓進行洗腦,傳播文明,尤其是抓住兒童教育這一關。

劉澤與糜環大婚後,秋收已畢。李傕、郭汜互相攻伐,漢獻帝倉促逃出了長安,到了河東郡安邑。河東太守張揚、興義將軍楊奉,衛護聖駕。可憐的漢獻帝,百官所剩無幾,天子威儀,蕩然無存。

賈詡對張繡的一番話起到了作用,董卓麾下四大軍閥,張濟力量較弱,在李傕、郭汜的征戰中,為了保存實力,跑到了並州,與賈詡聯係,準備投靠劉澤。賈詡得報大喜,親自越過彈汗山,到並州迎接。

劉澤接到皇帝逃出長安的消息,與戲誌才、荀彧、魯肅商議對策。劉澤深知奉天子以令不臣的重要性,曹老板就是以此舉得天下人望,並有北方的。如今與幾個智囊商議,迎駕不迎,怎麼迎駕,接到聖駕,以何處為都城?戲誌才道:“襄平遙遠,然迎接天子,可收名望,明公當速發。”魯肅的考慮又是另一番了,明公的實力已經足夠強橫,在自己心目中劉澤才是未來天子的不二人選,漢獻帝來了,以明公的身份,肯定要讓出不少權力,這樣處處掣肘,不利於奪取天下。魯肅於是說道:“明公並有三州,大軍已有六十餘萬,天子東歸,恐明公難以展足,雖收天下名望,然得失之間,不可不較。”劉澤道:“迎歸天子,大義也,個人得失,豈能計較。”荀彧說道:“昔晉文納周襄王而諸侯景從,高祖東伐為義帝縞素而天下歸心。自天子播越,明公首倡義兵,因襄平遙遠,關山阻隔,未能遠赴關右,然分遣將帥,蒙險通使,雖禦難於外,乃心無不在王室,是明公匡天下之素誌也。今天下幸駕安邑,李、郭二賊逼迫甚緊,誠因此時,奉主上以從民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雄傑,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雖有不臣,必不能為累,明矣。若不時定,四方生心,後雖慮之,無及也。”劉澤見荀彧分析利弊,條理分明,暗暗感歎,於是說道:“文若所言,正合我意,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明日一早,速速趕往彈汗山,入並州,至河東,迎接天子。”荀彧向劉澤深施一禮,說道:“明公所為,天子之幸也。”

劉澤自與魯肅一番深談後,早已飛鴿傳書於賈詡。賈詡、徐庶經營大草原日久,得兵五萬,趙雲日夜訓練,遂成一支精兵。賈詡接到劉澤書信,與趙雲率精騎三千,趕往羌胡。

黃河百害,唯利一套。羌胡人乃是歸附大漢的匈奴人,漢王朝在河套地區,劃出了一片土地,供其居住。如今的羌胡住地,漢、匈奴、鮮卑人雜居,於夫羅為單於,左賢王呼廚泉,右賢王去卑。於夫羅這家夥雖然名義上歸附大漢,骨子裏匈奴人的脾性未改。黃巾作亂時,與白波軍、黃巾軍,合攻河東郡;董卓得勢後,卑躬屈膝的向董卓示好,董卓死後,又和黃巾餘黨眭固、黑山軍聯係。河套地區,物產豐美,使得於夫羅養活了十幾萬大軍,在內部的征戰中脫穎而出,占據了整個河套地區。

賈詡來到羌胡,與於夫羅見麵,麵對吉州強大的軍事實力,於夫羅這棵牆頭草很快就和賈詡達成共識,為吉州提供騎兵十萬。於夫羅提出朔方郡任於夫羅攻占,被賈詡斷然拒絕。於夫羅也就是提提,並州朔方,李傕駐有重兵,羌胡輕易不敢纓其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