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晉位燕王(1 / 2)

太祖有詩:大雨落幽燕。幽燕指的就是幽州,蓋因曾為戰國七雄--燕國所在地,薊縣曾是燕國國都。三國而後,在燕地稱王、建國者不計其數,最有成就的,當然是明成祖--朱棣。這位永樂皇帝初封燕王,不服氣自家老子朱元璋把皇位傳給孫子朱允炆,發起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皇帝。把侄子趕出南京城後,把國都遷到北京。北京城就是在永樂皇帝手裏建成的。

劉澤當然熟知這段曆史,對於擴建薊縣,也是抱著這個想法來的。隻是規模上,劉澤也不知道如何與朱棣皇帝所建設的京城相比較,隻是覺得量力而行,不是越大越好,但是也令黃承彥大吃一驚了。

張燕歸順,劉澤親自接見張燕及其屬下。當場封張燕廣昌侯,平南將軍,舊部依然由其統領。趙雲這段時間與張燕交往頗多,在旁說道:“張燕將軍,兄弟有一不情之請,不知當說不當說?”張燕對趙雲這個老鄉也是佩服的五體投地,為人謙讓,不驕不躁,武藝更是沒說的,自己在人家手底下二十招都沒撐過去,那還是人家手下留情。

張燕說道:“子龍兄弟,你我之間,何話不能講?”趙雲眼神平和,看著張燕說道:“我主曾言:兵貴精不貴多。不是兄弟多事,張大哥麾下能戰之士雖有三十餘萬,然戰力如何?大哥深知。何不精簡士卒,嚴加操練,十萬精銳,轉眼可得。”趙雲說的直來直去,就是怕張燕誤會,以為剛一歸順,就削奪人家兵權,所以是站在兄弟的立場說的。張燕這段時間算是見識了什麼才是吉州兵,看看人家的士卒一個個雄赳赳、氣昂昂的,軍紀之嚴明,戰力之高,隻能一個字:服。二個字:真服。

魯肅生怕張燕誤會,在旁說道:“張燕將軍,子龍爽快人,並無他意。十萬精銳堪比三十萬老弱之卒,與其空耗糧餉,不如擇精壯操練。”張燕笑道:“子敬先生才是真正誤會了。子龍兄弟所言,深有感悟。明公在此,燕願擇選精壯,嚴加操練。使二十萬士卒解甲歸田。”劉澤笑道:“非是將軍剛到,削其軍權也。吉州向來以精兵為主,不養閑兵。養一卒,費十戶所需。二十萬士卒解甲歸田,所產糧草,可供五萬精兵。”魯肅笑道:“所謂百戰精兵,來自戰陣。以後大軍南下,各位將軍各憑本事,收攬精銳,明公絕不會短了各位的糧草輜重。”張燕與手下小帥見魯肅說的有趣,開心的笑了起來。

晉位為王,所需的程序極其繁瑣,劉澤也不懂,交給手下去辦就是了。蔡邕聞聽劉協已死,大哭一場,與喬玄私下言談,覺得劉澤應該順勢登基為帝,延續漢祚,喬玄圓滑,不像蔡邕古板,安慰蔡邕說道:“伯喈啊,咱們年事已高,兒孫自有兒孫福,莫與子孫做牛馬。你啊,講講學,閑下來,含飴弄孫,享不完的清福,何必再操心潤東的事呢?”蔡邕被喬玄說的啞口無言,怏怏不樂。

鄒丹不辱使命,劉家莊幾乎全村人都來了,劉澤跑出薊縣三十多裏,迎接家人,心中的激動,可想而知。孤身一人穿越而來,劉家莊人的親情讓劉澤真的是終身難忘。親人來了,當然以美酒相待。

劉虎見到劉澤,高大的漢子哭的嗚嗚濤濤,十幾年的兄弟情,盡情釋放出來。劉澤也是兩眼淚水長流,抱著劉虎,不住安慰。

魯肅早已選取了一塊膏腴之地,供劉家村人耕種,房舍、日常所用,準備的妥妥帖帖。不論什麼年代,領導的事情,下屬都會盡力去安排好的,好聽點,為領導分憂;難聽點,嘿嘿,咱們都懂的。

臧霸見此,不由得暗暗傷感,劉澤瞥見,叫過來臧霸,“宣高見我兄弟情深,是否想起昔日老兄弟了?”臧霸山東魯漢子,聞言點頭,眼角濕潤,劉澤錘了臧霸一拳,說道:“快去問問鄒丹,泰山兄弟何日可到?”“明公,你說什麼?”臧霸眼睛瞪得溜圓。“宣高啊宣高,樂傻了不成?”臧霸一蹦老高,找鄒丹去了。

秋風颯颯,冬天又到。吉州的各方大佬齊會薊縣。

劉澤沒辦法啊,也想選個風和日麗的日子,可是隻有寒冬到來,各諸侯不宜調動大軍,局勢相對穩定。劉澤正是看到這一點,所以不遺餘力,武裝自己的部隊。士卒穿皮裘,住毛氈大帳,放眼天下,哪個諸侯能做得到?

正旦日,劉澤祭祀天地,宗廟,登壇,荀彧讀文書,焚以告蒼天。劉澤仗斧、鉞,持節旄,舉印綬。禮成,天下遂稱燕王,用王者威儀。

曹操見劉澤稱王,心有不甘,問計群下。程昱說道:“明公首倡義兵,東征西戰,功業蓋世,宜晉位為王。”董昭說道:“當此之秋也,明公應先克洛陽,再征呂布,混一土地,窺視荊揚,實不宜稱王也。”曹操猛然醒悟,“非公仁言,幾誤大事。”因此厲兵秣馬,準備春來征戰。

劉澤晉位燕王,自然要稱孤道寡了,這讓劉澤很無語,孤寡,很好聽麼?唉,無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