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義軍不義(1 / 2)

李承宗來到這個亂世,尤其是自打來到河北跟蘇烈蘇定方混到一起後,他才深刻感受到什麼叫做竊鉤者誅,竊國者侯,也曉得了很多他以前不知道的事情,比如在後世人們隻要提起農民起義,很多人總是想到什麼“替天行道”、“解民於倒懸,救民於水火”,其實大謬不然。然而縱觀曆朝曆代,所謂的“義軍”,其實就是“土匪”、“流寇”的代名詞,他們整日燒殺掠搶,洗劫百姓,真正能做到不擾民者廖如星辰。事實上,對民間破壞最嚴重的,恰恰是那些打著各種正義名號的叛匪。官軍的軍紀再敗壞,至少會在城市內或者主將麵前有所收斂;而義軍則不然,他們根本就沒有沒有軍紀,隻懂得擄.掠和燒殺。

在大隋,門閥世家們把持朝政,殘酷剝削百姓,不惜竭澤而漁。朝廷征收的稅額其實並不高,真要按此繳納,那大隋百姓應該家家都富得流油才對。其實百姓的主要負擔還是因地方官員和胥吏們搜刮所導致,朝廷的稅額在經過一層層官員之後,加到百姓頭上時往往翻了數倍。三次征伐高句麗給大隋的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徭役和賦稅激增,直到把無數人家逼到賣兒賣女都活不下去的地步,於是這些原本老實巴交的莊稼漢隻好揭竿而起,成為匪盜。

土匪們造反的理由固然值得同情,但他們起義之後的種種醜惡行徑卻又狠毒殘暴到令人發指的程度。大多數經曆了苦難和壓迫的人非但不會因此而對其他人產生同情心,反而會有一種看到別人遭遇更慘才能得到發泄的報複心態,他們要成為新的壓迫者,好把自己受的苦、挨的氣,都在更老實、更弱小的人身上補回來,於是這些受盡欺淩的弱者提起刀後,又去更冷酷地去迫害那些比自己更加軟弱的人。

義軍領袖大都有著裝模作樣的出眾天賦,他們打著“替天行道”的幌子四處燒殺掠搶,淫辱婦人,嘴上雖然說得一個比一個好聽,儼然將自己塑造成除暴安良的英雄,可實際上卻成為了最大的“暴”,不過是帶著一夥曾經無辜的人,去搶劫殺戮那些更無辜的人。他們隻會破壞,從不會建設,隻能把良田變成荒野,把村寨變為廢墟.........

君不見天下義軍最大頭目李密不就提出了許多蠱惑人心的主張,可是這個家夥不過是個隻會空口說謊許諾的大騙子,但在眾多愚昧的百姓心中,他所描述的畫餅卻是許多人掙紮著活下去的唯一希望。有些人其實也並非真地那麼好騙,但別無出路的他們不得不強迫自己去抓住這個飄渺的希望。

張金稱、李子通、朱璨、魏刀兒等義軍首腦也都冠冕堂皇地提出了自己的治國主張,號稱要與天下人“有衣同穿,有飯同吃”,但他們搶劫時每有所得,卻總是先藏進自己的秘密山洞。

這些打著“替天行道”旗號的人撈到好處後,往往都先將其歸於自己。以至於官軍在戰後甄別俘虜的身份時,總是挑鎧甲好的向外拉,基本上十拿九穩會是大頭目。

當然,在這些被迫造反的嘍囉中,也有一些有著濟世夢想的好人,他們深受苛稅之苦,於是就希望建起一個沒有貪官汙吏盤剝,沒有無法承受的賦稅、徭役的桃花源。比如蘇烈蘇定方就是這樣的人,原本曆史上的他最後不也為了保衛自己的新家園,走上了與大隋決裂的道路,他們與前來圍剿的官軍浴血奮戰,更在大當家的帶領下,不畏生死地攻破一座座城池,殺掉裏麵的每一個官員和胥吏。然而這些人都不可避免地成為了上位者手中的工具,或者死於某場莫名其妙的紛爭。數年之後,幸存的人回首望去,卻發現自己除了破壞和製造新的災難之外,竟然一事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