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時代以稀出,觀四靈而特奇。是以見之者驚駭,聞之者奔馳。觀夫仙龍之為形也,蓋鴻洞輪碩,豐盈修長;容姿溫潤,蜲蜿成章;繁蛇虯蟉,不可度量。遠而視之,似朝日之陽……賚乃國以嘉禎。

——魏國繆襲《青龍賦》

董老師哈哈一笑,連說你這丫頭真是可愛,既然向主席和團旗發誓了,怎麼還會遭天打雷劈呢?王支書心中一盤算,也不由笑了起來,又問道:“董老師,為什麼您非要尋找到龍呢?”

董老師道:“這話說起來就長了。你知道我姓董,卻不知道這個董姓從何而來。雖然我是一位共產黨員,而且還從事於科學工作,但我依舊不得不把這一切歸結於宿命之說。早在上古帝舜時期,飂國(今河南唐河縣南)的叔安有一個後代叫董父,他非常喜歡龍,而且能夠了解龍的生性喜好來喂養它們,龍多到他那兒去。董父與群龍和睦,以此來伺候帝舜,天子大為喜悅,便賜他姓為董,氏為豢龍,封他為鬷川侯(今山東定陶一帶),鬷夷氏就是他的後代,董父可謂華夏董姓始祖,這件事清楚地記載在《春秋左氏傳》中。另外在古書《拾遺記》中夜曾提到虞舜時設有‘豢龍之官’,並稱‘夏代養龍不絕’,也是有根有據,言之鑿鑿。所以作為董姓後代的我來說,天生便與龍有著千古不解之緣。”說著,董老師從床上下來,臉色沉重地說道:“然而,真正讓我走上研究龍,尋找龍的道路,不僅僅是因為這個姓,而是龍的本身,是龍的天性才是讓我沉醉其中,不可自拔的最本質原因。”

王支書道:“龍的天性?那又是什麼樣的天性?”

董老師仿佛打開了話匣子,滔滔不絕:“在認識龍之前,我其實最欽佩的是另一種動物,那就是麻雀。這個世界上幾乎沒人能豢養成功麻雀,當它被人捕獲後,因為不堪忍受籠獄之災,往往絕食而死。表麵看,麻雀死得傻,實際上,正是麻雀的賴活著不如好死哲學,導致至今無人豢養麻雀,使得它們的後代受益,永遠在天空享受著自由的陽光。我們在任何動物園的牢籠裏都看不到麻雀身陷囹圄的不幸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