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狼連連道:“對對對,就是這樣子。你們知道我吃魚長大,我老早就發現一個道理,越是深海的魚兒越是漂亮。”
我若有所思:“如此的話,龍非但跟魚關係密切,還很可能生活在深水之中?”
古麗點點頭:“還有另一個證據表明龍生活在深水之中便是它的口須。古人不但記載過龍有口須,還將其製成了拂塵收藏起來,可見口須並非想象之物,而是進化的結果。就我們所知,最常見有口須的動物有鯉魚,鯰魚,泥鰍等等。為什麼呢?因為鯉魚生活在深層水域,而泥鰍和鯰魚生活在混濁水域,在這種水域中眼睛的視覺就會受到影響,而口須這種魚類最重要的觸覺器官便能發揮作用。從古代魚類進化到兩棲類,再進化到爬行動物,視覺發達口須退化,但是龍卻一直長有又硬又粗的口須,從而說明這種動物不僅從未離開過水域,還一直生存在暗無天日的環境中。所以古人才會記載,當龍偶爾墮落到地上的時候,眼睛往往緊閉,卻不斷用口須去測量周圍環境。”
我這時也仿佛明白了一點:“像龍這樣類似鱷魚的動物卻長著魚一樣的口須,難怪人們會感到奇怪,而後來的研究者也理所當然將其認定是人造之物了。沒想到從現代生物學上去理解,這龍長有口須反倒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古麗點點頭:“是呀,其實在自然界,長有口須的爬行動物、兩棲動物也有很多。比如中國獨有的珍稀蛙種‘峨眉髭蟾’,就是在嘴唇邊長有一排角質化了的口須,歸根結底,都是因為身處不同的環境導致的進化。最後,還有一點也極大證明了龍跟魚之間存在親密關係的證據。”
“那又是什麼?”老狼問。
古麗道:“我們從許多古書中得知,不論是神話也好,史書也好,都記載了一條令人頗為不解的事實。那便是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想想也確實令人費解,有時見到的龍身長十幾米,乃至幾十米,有時見到的隻有數尺長,甚至還能被放入木匣之中,要說是小龍的話,也未免跟母體相差太過巨大。因此現代的學者對這兩點都抱以否定態度,認為這也是完全出自古人的天真想象。”
老狼緊捏雙手,急的雙眼發光,“古麗姑娘,你就別再賣關子了,兄弟我快冒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