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像是為男性。臉部方正,濃眉大眼,身形更是虎背熊腰,孔武有力。身上披掛一條巨大的黑色袍子,像極了屠夫穿著的那種連體圍裙,隱隱之中有種恐怖氣氛。石像麵部刻畫非常精致,就連脖子上和手臂上的首飾都表現的纖毫畢現。最出神入化的是男子的一雙眼睛,居高臨下凝視著我們,自有一股不怒而威的氣勢。

因為之前的魚像經驗,一看到這麼精細的東西,我們都想到了用活人製做的可能。但是用軍刺一戳,的確用石頭雕刻無疑。

老狼看了一圈,開始評頭論足,說這石像高大威猛,身形彪悍,從上到下都透露著一種勇敢堅毅的漁夫氣質。我想這家夥又拐彎抹角誇了自己一通,同時問他憑什麼得知?

老狼說最主要原因還在於手中的鋼叉,像極了小時在隔壁老漁夫家裏看到過的漁叉,也似這般兩頭分開。聽說從宋朝時期就廣為流傳了,要是被這種漁叉刺中,就連幾百斤的鯊魚都逃脫不了。還說這漁叉還有個好處,戰亂時可以當兵器用,這麼粗壯的兩根鐵刺擦下去就直接料理後事吧。明朝時寧波海岸倭寇動亂,就有鄉勇義兵用這種漁叉殺死了不少扶桑流賊,保衛了家園。

這個說法我倒是基本認同的。古麗說若羌古人以打漁為生,在這盛產魚兒的湖邊豎立一尊漁夫雕像,倒也有象征意義。不過兩個大老粗對這種古代的遺址、遺物沒多大興趣,隻是稍作停留就繼續上路。

誰知沿著湖岸一路走過去,又陸陸續續看到了不少這樣的人像。一樣的高大雄偉,一樣的神色肅穆。有些石像保存完好,有些則支離破碎,這裏少隻胳膊那邊缺條腿的,述說著滄桑的巨變,看起來頗為淒慘。

老狼好奇之餘粗粗數了一下,少數也有二十來尊石像。就號奇問我道:“怎麼一下冒出這麼多石像來,莫不是這古代若羌人覺悟也高,捕魚之前還開什麼動員大會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