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安宮中,太後倚枕而坐,絲毫沒有心口兒疼病犯的樣子。不過,此刻她因為氣憤而臉色陰沉,手微微的顫抖著,險些握不穩手中的茶盞。
黑衣人回稟完之後,太後既震驚又惱怒,竟一時說不出話來。陶安人在一旁不住的替太後順著胸口,勸太後不要動氣,當心身子。
太後痛心疾首的道,
“良芝啊,你聽聽,哀家原是個死人啊!皇帝竟在繁謝宮裏私藏了一個來路不明的女人,如此明目張膽的違反宮規,哀家竟絲毫不知!哎,皇帝如今心大誌大,已經完全不理會哀家的話了,哀家是個多餘的人,還要這身子骨做什麼啊!”
陶安人忙好言相勸,
“太後請息怒,皇上還年輕,難免一時把持不住,貪戀風花雪月也是難免。過些個日子,新鮮勁兒一過也就丟開手了。”
太後卻認為事情絕非如此簡單,也聽不進這些勸慰,她向陶安人道,
“貪戀風花雪月?豈是如此簡單啊!身為一國之君,應處處以國之大體為重,可他出宮漁色貪戀風月已是有傷國體,更何況他私藏的這個女子竟與麗妃有瓜葛,這如何使得啊?”
陶安人想起那日麗妃在虞美人花叢中出現,擋在太後麵前的情景,現在回想起來,麗妃當時的舉動確實像是有意在庇護落英閣中的人。
隻要是與麗妃牽扯上關係的人或事,太後必定全神戒備,慎之重之。陶安人心下明白太後為什麼直到現在也沒有賜麗妃一死。
當年四皇子慕容予杭暴斃,宮裏紛紛猜測是皇後為保後位和兒子的太子位而毒死了四皇子,而且後來麗妃在冷宮中被人殘殺,毒壞了嗓子並削去了四指,也被人懷疑是皇後所為。
皇後在宮中一向以溫淑賢德示人,可仍然被人懷疑,因此先帝崩逝後,皇後當了太後,人人都認為麗妃死到臨頭之時,太後竟出奇的留下了麗妃的命,沒有賜死她也沒有暗害她,還讓她在繁謝宮中自在生活,以此表明自己對麗妃沒有嫌隙,與四皇子的死更沒有關係,自己是坦坦蕩蕩、毫不心虛的,以正宮闈視聽。
其實,真相是怎樣的,先帝臨終前已全部告知了麗妃,又怎會瞞過太後貼身的陶安人呢?陶安人知道的隻有比先帝更多,甚至包括那封暴露了麗妃是施車國細作的“密信”究竟是從何而來。
可眼下的情況又自不同,麗妃與當今聖上的女人有瓜葛,是不是她有什麼觸手已經伸到宮裏,而且已經伸向慕容予桓了呢?這可是太後絕對不能容忍的。
果然,太後憤憤的道,
“看來麗妃真是活膩了,她這是在考驗哀家的耐心啊!她是在硬逼著哀家賜她一死!別以為哀家為了避嫌就可以容忍她一輩子,她若是想死,哀家隨時可以找出上百個罪名賜她一死!”
見太後動怒,陶安人也不知該如何勸慰才好,立在一旁也不敢說話了。麗妃自然不想死,否則她早就自盡了卻殘生了。她不死是因為她心中的恨,對太後的恨,對先帝的恨,對大周的恨,她要留著性命看太後的結局,看大周的結局。
太後越說越氣,胸口劇烈的起伏著,忽然又轉向那黑衣人,道,
“還有,落英閣裏的那個野女人絕對不能留!卓方,你替哀家速速結果了她!不隻是她,落英閣裏她身邊的所有人皆不能留!記住,要做得幹淨利落,不留痕跡。絕不能讓皇帝得知!”
“太後,這……”
卓方的話還未說完,一旁的陶安人忽然在太後麵前跪了下來,
“太後請息怒!太後請聽奴婢一言,處死一個野女人本無可厚非,可太後您想想,這個女人目前是皇上所寵愛的啊!皇上寧願冒著違反宮規、忤逆太後的罪名也要將她帶進宮來,就可知她在皇上心中的份量。若是她突然失蹤,皇上這心裏怎麼受得了?這些日子,皇上為了與伏國的戰事已經累得日漸消瘦,太後又怎忍心給皇上雪上加霜呢?請太後三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