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萬事俱備等黃巾(3)(1 / 2)

綾是一種表麵光潔的提花絲織品。中國是世界上生產絲織品最早的國家。可那時生產效率仍然還是很低。中國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逐步發明了簡單的織綾機。東漢這種織綾機有一百二十個躡(踏具),人們用腳踏躡管理它,織一匹花綾得用兩個月左右的時間。

不用說,關羽對於織綾機是一竅不通的,不過好在後世古裝劇都像模像樣。沒吃過豬肉卻是見過豬跑的,加上後世學的一些物理理論,很快便有了幾個改良方案。

隨著關羽越講越深奧,馬鈞眉頭也是越陷越深,他是聰明人,不難發現關羽一開始對織綾機知之甚少,連一些基礎零件都不認識。可是現在卻是關羽侃侃而談,一些知識理論說的不僅行雲流水,而且似乎還很有道理,暗下決定有空便去一一實驗。

見馬鈞歎服的不行,關羽嘴角上揚,咱華夏帝國學子,背書背理論這些說是第二就絕對沒哪個國家敢說第一。

用毛筆塗塗改改,總算是決定了一個叫好的方案,關羽鳳眼盯著手中設計圖,然而思緒早就飛了。

古代勞動力底下,這織綾機是不可多得的好寶貝,試想一下,原本需要十人操作一台機器,兩月出一匹綾。而經過改良之後卻是隻用5個人操作,而且速度大大提升,十來天甚至更短時間便可織出一匹,效率提升四五倍。

關羽後世而來,知道一些改良後效率,心情還算平緩。可馬鈞的喜悅之情就不好抑製了,以他的見識不難看出現在的方案是可行的,而且效果驚人。

這簡直有些不可思議,他從小行走鄉野,日子過的清貧,見工人揮汗如雨,便有了改良織綾機的想法。可是匆匆兩三年過去,卻是沒什麼太大進展,不料今日就這麼輕輕鬆鬆解決了。想至此不由的看向關羽,卻見關羽此時目不轉睛看著白蓮紙。見關羽半晌沒有動靜,馬鈞隻好老老實實陪著。

忽的,關羽長歎一聲。

長歎一聲的關羽見馬鈞不為所動,隻好主動開口,“德衡啊,織綾機改良之後絕不能傳出去。”

聞言馬鈞蹙眉,改良織綾機本就是想為國為民,現在卻是說不能傳出去,莫非關大人想以此牟利?

不可能不可能,這個念頭瞬間被否決,關大人愛民如子,安居林園便是最好的佐證。

關羽低眉,又是長歎一聲,這才開口,“帝國早已是滿目瘡痍,遍地虎狼,以張讓、張忠為首的宦官更是玩弄皇帝,賣官鬻爵、禍亂朝綱。織綾機事關重大,若是宦官或者擁有狼子野心之人得去,恐會助紂為虐,如發展經濟與中央對立。更有可能的是宦官集中百姓為其沒日沒夜的幹活。”

關羽之言如洪鍾大呂般在馬鈞心中敲響,見馬鈞沉思,關羽並未打攪,相信以馬鈞頭腦終是會想明白的。

果然,片刻後馬鈞臉色凝重,微施一禮,“關大人所言極是,現在的織綾機費時費力討不得好,沒太大價值。但若是改良的織綾機讓宦官或者其它貪官惡霸知曉,極有可能會壓迫老百姓幹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