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切都熟悉了之後,當心思都沉澱下來之後,山中的日子,除了感覺少了個人之外,並沒有開始的枯燥與寂寞。
周易雖然是理工科出身,但向來喜歡中國古典文學、喜歡中國的傳統文化。
他將原來初中、高中時候的語文課本以及其他一些文學著作、雜誌都翻了出來,閑來無事的時候,細細品味一番,又有一種不同的滋味在裏麵。
以往學習的時候,或為了考試,需要嚼要咽,要吞下去,要活生生的消化掉,要能吐出來,那是帶著點甜的苦。
此時,沒有了任何壓力在身,仔細的體味那被精選出來的一篇篇課文,看著當初的筆記,或喜或樂,又或若有所思,稚嫩的筆寫下的未必就全是稚嫩,也總有一些值得成熟的我們去回味和感觸的。
朗朗的清晨,幽幽的山穀間,當初晨的光剛剛在山的那邊展露的時候,周易手持一本帶著些淡黃的課本,站在二樓的廊道上,迎著新爽的風,一手持書,大聲吟誦起來:
“……月光如流水一般的,靜靜的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卻是恰到了好處——酣眠故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
聲音抑揚頓挫,一如當年在教室裏的,那一聲聲的清澈和明朗。
就是這麼的清澈和明朗的聲音,在這幽穀之中,在這碧湖之上,遠遠的傳開了去,傳遍了荒野,也傳到了周易的心間,滋潤著他靈魂深處的幹涸。
若在外麵,在人群錯雜之間,周易是萬萬不敢這麼朗聲而讀的。
以前可以,現在卻不敢了。
他從來不是一個臉皮厚的人,反而敏感得緊,在很多事上,即便故作隨意、故作開朗、故作諂媚,但終究還是一個靦腆的人。
山間的獨處,在很多時候,逐漸讓他享受。
有人說,一個人如果能享受獨處,那麼,就可以說他是一個內向的人。
周易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內向的人。
雖然很多時候,很多朋友、很多同學,都覺得他開朗而愛笑,似乎沒有什麼不高興的東西。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往日讀來,多覺扭捏做作,似乎太過雕飾了一些,但今日再這樣朗朗讀出,周易卻感覺到一絲莫名的惆悵,那是掩飾在最美深處的惆悵,獨屬於那個人、那個時代的惆悵……
周易無法再如當年做“閱讀理解”一樣一句句去斟酌、去分析,他也不願意再去做那樣的分析,自己感受到了,就行了,為什麼要訴諸於口、訴諸於文字呢?
他想著,這樣一篇文章,或許在某一日、在某個朦朧的月色下讀來或許更適合一些,而不是這樣明徹的早晨。
或許,可以的話,如果在那月色之下,在那明湖之畔,真等能再有一些田田的碧葉的荷,那就是再好不過了。
把酒賞月,再來一壺美酒,用此華章下酒,豈不是妙?
晨讀既過,簡單的吃一頓過水麵,逗了逗狗兒,看著朗風明日,心中興致一起,又回到書房,將草黃色印著大格子的紙鋪開,用鎮紙壓住;輕輕的在硯台裏化開了墨;一支尖圓挺健的筆頭沾入墨汁之中,稍稍用力一壓、一提,在硯沿撇去了多餘的墨色,目視著正前方某書法名家題寫的歐體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