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謎海追蹤第四卷豫水韓宮》作者:劉岩
[正文第四章溶洞]
這是一個溶洞,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岩裏不溶性的碳酸鈣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轉化為溶性的碳酸氫鈣。由於石灰岩層各部分含石灰質多少不同,被侵蝕的程度就不同,就逐漸被溶解分割互不相依、千姿百態、陡峭秀麗的山峰和奇異景觀的溶洞。
我們三個在二叔的帶領下,順著較為平坦的地麵前行,洞裏寬的地方像廣場,窄的地方像長廊,洞內遍布鍾乳石、石筍、石柱、石花,犬牙交錯,形狀萬千,整個洞的平麵上迂回曲折,很是幽邃,如同墓室中的甬道,也有點點流水,構造十分奇特。
也許是因為溶洞中無風,我竟覺得它的溫度要比外麵的氣溫高出很多,或是因為忙亂,我的額頭上竟滲出了汗珠。由於條件的因素,我們無法把溶洞的全貌照個透徹,不過從各個角可以看出,這的確是個鬼斧神工之作。
走了大約2分鍾,我就有一種回到原地的感覺,因為溶洞十分混雜,在沒有標記記號的情況下,的確難以辨認方向,這也許是大自然所設的天然陷阱吧。
“二叔,你確定那座古墓在這裏?這墓主人也太‘潮’了吧。”我幽默的問道。
“按照風水上講,古墓安置在這裏是極佳之地,六朝時期的墓葬特別講究堪輿之學,要‘後有靠,前有照,左右環抱’,這座古墓也不例外,它的東北有兩座群山,可謂‘背山’,寓意‘前有遠瞻之力,後無後顧之憂’,同時山呈現‘8’字型,形成一個風口,寓意‘順順當當’,古墓就坐落在兩山環抱之間,且有水,寓意‘聚財有生氣’,風水這麼好的墓,決不是一般身份人能安葬在這裏的。”
二叔的這番話讓我有些了解。
現在是冬季,穿著都十分臃腫,又背著重重的背包,這的確讓人感到不適,不過溶洞裏的氣溫還比較涼爽。
行走不一會,就遇見了一個僅一人側身方行的細縫,二叔說道:“把背包裏麵的東西整理一下,我們要從這個細縫鑽過去。”
從我們入溶洞到現在,二叔帶領我們所行的方向一直是東,如今眼前出現這樣一個細縫,看來是非穿不可了。
我們將背包中占用空間較大的物品一一拿出,以免在傳遞背包時卡在細縫中,然後二叔、小晨和我依次進入細縫,讓文文在外麵傳遞背包和物品,我處於最外層,我將文文傳來的物品遞給下一位的小晨,小晨再將物品遞給二叔,這樣一一傳遞。幾分鍾後,物品已完全傳遞完畢,我們向細縫裏麵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