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中國現代航海之路(1 / 3)

中國現代海洋之路

提高我國綜合國力,建設海洋強國是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需要,穩定和安全的需要,發展和強大的需要,以及和平與正義的需要。中國作為一個瀕海大國,必須樹立將海洋作為綜合性戰略空間的現代海洋觀念,從戰略高度認識海洋,增強“以海強國”的意識,增強保衛國家海洋安全的意識。海洋是擎托中華民族在21世紀崛起於世界舞台的綜合性戰略空間,中國應該成為世界上的海洋大國,尤其是太平洋地區的海洋強國。

海洋世紀與中華民族的複興海洋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地,海洋是人類未來的希望。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世界經濟一體化潮流的推動下,國際社會對海洋的認識和運用已不再局限於傳統的航運、捕撈和軍事利用等活動,而是把海洋作為人類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最後空間”。21世紀,海洋將對人類社會的文明與進步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當今全球已形成共識,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

21世紀,國際政治、經濟、軍事和科技活動都離不開海洋,世界各國紛紛加強對海洋的研究、開發和保護。當前,西方發達國家在海洋發展戰略上已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如美國強調海洋的可持續發展,加強對海洋資源的管理,進一步發展海洋技術工業,發展海洋熱能,開發海底底土的礦藏等。俄羅斯在製定加強海軍、商船隊、科學考察船等海上綜合力量的新海洋戰略。

我國的主要周邊沿海國家,包括日本、印度、韓國和越南在內,都製定了新的海洋發展戰略,朝著建設中國的科學考察船“大洋一號”海洋強國的目標邁進。

人類海洋觀正經曆三次質的飛躍。第一次質的飛躍是在“地理大發現”問世時的資本主義萌芽時期。

海洋成為資本主義向外殖民擴張,積累原始資本的主要途徑;海洋對於人類社會進入工業文明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人類海洋觀實現的第二次飛躍是在20世紀後半葉,海洋在人們的觀念中由連接世界的偉大通道發展為增強綜合國力的資源寶庫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空間。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製定前後,世界瀕海國家在全球範圍內掀起了聲勢浩大的“藍色圈地運動”,將管轄海域與經濟發展直接聯係,以海洋產業作為國家經濟騰飛的翅膀。人類海洋觀的第三次飛躍是20世紀和21世紀之交,此時,人類社會開始由工業文明邁向信息文明,全球化進程不斷深入發展時期。“海洋在21世紀擔當著全球化紐帶、可持續發展資源庫和國際戰略競爭舞台的複合角色,日益成為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時代提高綜合國力和爭奪戰略優勢的新領域和重要製高點。”

21世紀是中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國人口眾多,陸地空間不足,資源有限,因而,海洋是今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我們應順應時代的潮流,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步伐,早日成為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大國。建設海洋強國是我國安全繁榮和可持續發展的客觀現實需要。建設成為海洋強國對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具有重大意義。

我國的海域麵積按照國際法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有關規定,我國管轄的海域麵積可達300萬平方千米,相當陸地領土麵積的1/3;其中與陸地領土具有同等法律地位的領海麵積為38萬平方千米。我國已經在國際海底區域獲得7.5萬多平方千米的金屬結核礦區,多金屬結核儲量5億多噸。這些海域是我們巨大的資源寶庫,可以建成中國自然資源開發的戰略基地,能長期提供60%左右的水產品、20%以上的石油和天然氣、約70%的原鹽和足夠的金屬。

海洋強國指擁有開發海洋、利用海洋和控製海洋的綜合海上力量,並能通過運用其海上優勢最大限度地維護國家利益和安全。“建設海洋強國”的概念主要包括海洋安全、海洋經濟、海洋科技、海洋生態環境、海洋事務國際參與等方麵內容。

海洋安全要有安全的海疆,並要有一支以海軍為主體的海上綜合力量。海洋是軍事活動的重要場所,“可以說,國際安全、地區安全和沿海國家的安全,大多與海洋息息相關。可以預見,今後一段時間裏,影響和威脅我國國家統一大業和國防安全的情況,很可能來自海上。”

海洋是各國表現綜合國力的重要場所之一。海洋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國家之間的競爭實際上是綜合國力的競爭,綜合國力從根本上決定著一個國家的地位及其影響。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已得到空前發展,科學技術和工業水平越來越高,綜合國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就當前中國綜合國力而言,與世界主要大國相比,還有相當的距離;我國與美國綜合國力差距是3倍。重視海洋和發展海洋是提高綜合國力,奠定我國強國地位的必由之路。

東方蛟龍之中國的海軍演變1949年元旦的禮炮聲剛剛響過,當中國準備告別屈辱的百年曆史,挺起腰杆屹立在世界東方的時候,新中國的領導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國人民必須建立自己強大的國防,除了陸軍,還必須建立自己的空軍和海軍。”1949年1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應當組成一支保衛沿江沿海的海軍”。

1949年4月23日,當南京國民黨總統府頂端的青天白日旗頹喪地飄落下來之時,另一麵劃時代的旗幟在江蘇泰州白馬廟徐徐地升起——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海軍宣布誕生,張愛萍出任司令員。

40年後,這一天被確定為人民海軍誕辰紀念日。

這是每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都應當記住的日子。因為近百年的屈辱史表明,無海軍便無海權,無海權便無中國的複興。

曆史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發展海軍已經成為所有沿海國家的客觀要求,不再是帝國主義的專利。

因為海洋是供全人類開發的客觀存在的空間,和平利用海洋,是每一個沿海國家應有的權利。然而,曆海上石油勘探史告訴人們,在今後的一個相當長的曆史時期內,和平利用海洋還隻能是人們的美好願望,利用海洋必須控製海洋。人民海軍的誕生,說明新中國開始重視海權,重視海洋。

1950年,毛澤東、周恩來從前蘇聯的3億美元貸款中撥出一半給海軍。

6年後,駐紮在上海的華東軍區海軍和駐紮在山東青島、廣東江門的另外兩個地區性海軍部隊更名為海軍東海、北海和南海艦隊,並設置了一定數量的海軍基地、艦艇支隊、水警區和巡防區。中國海軍在建軍之初不足20萬人,大部分來自陸軍和空軍。到1955年,人民海軍已經有戰鬥艦艇519艘,輔助船341艘,各種飛機515架,擁有水麵艦艇、潛艇、航空兵、岸炮、陸戰隊5個兵種。

作為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核心的毛澤東雄才大略,他通過對中國近百年來備受帝國主義侵略淩辱曆史的總結,深刻認識到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大都是“從海上來”,於是他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就提出“為了反對帝國主義侵略,我們一定要建立強大的海軍”。1957年,毛澤中國的海軍軍艦東語重心長地對海軍政委肖勁光說:

“有海就要有海軍。過去我們有海無防,受人欺負,我們把海軍搞起來,就不怕帝國主義欺負了。”“海軍一定要搞,不搞不行。”

20世紀50年代末,世界科學技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從而使海軍裝備發生了重大革命,導彈化、核能化代表著發展的大趨勢。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中國海軍也試圖跟上世界海軍發展的步伐。為了迎接海軍發展新階段的到來,中國海軍最高決策部門提出了海軍發展的新設想:今後海軍戰鬥力發展步驟是,在以發展導彈為主和不斷改進常規武器的條件下,以發展潛艇為重點,並同時發展水麵艦艇、海軍航空兵、岸防兵和陸戰部隊,建設一支合成的海上輕型力量。具體說來,潛艇以發展中、大型為主;水麵艦艇以發展中、小型為主;航空兵以發展海軍特種飛機為主;岸防兵以發展導彈和中型火炮為主;陸戰部隊則根據技術條件,逐步加強現代化建設。同時,積極著手大型艦艇的研製準備工作,包括大型核動力導彈潛艇、導彈驅逐艦、反潛護衛艦、導彈快艇等。總之,初步確定的海軍發展戰略是:作戰海區應由近海到中海,再到遠海、遠洋。

在人民海軍的初步發展中,還有兩件事情值得一提。在中國海軍初創階段,前蘇聯給予了很大的幫助,對於這一點,中國人民不會忘中國的導彈驅逐艦記,人民海軍發展史上也記載得明明白白。

站起來的中國人民需要的是獨立的海權,近百年來的屈辱使人民領袖對於這一點特別地重視,也特別地珍惜。1955年,人民海軍從前蘇聯手中收回了旅順口,這個喪失主權達一個花甲歲月的東方良港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前蘇聯走了,當然不無遺憾。因為他們雖有橫跨歐亞的世界第一大國土,卻沒有一個像旅順口這樣好的不凍良港。

1958年6月,前蘇聯正式以協定草案的形式提出要與中國合建一座長波電台。長波電台是海軍的眼睛和耳朵,遠在大洋深處的潛艇,靠長波發訊機的高頻電流產生的電磁波傳遞指揮信息。前蘇聯建過幾個長波電台,但由於地理條件的限製,還不能滿足對太平洋、印度洋的作戰指揮要求。於是,他們要求在中國建立長波電台,同時還可以此控製中國的海軍。投資比例蘇方為70%(技術設備和材料),中方為30%(土建),長波電台的使用權“按投資比例劃分”。

“使用權7:3,比袁世凱的賣國條約還厲害!”共和國的創建者、人民領袖毛澤東發火了。中國境內不允許搞主權他屬的變相的外國軍事基地!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7月21日,前蘇聯政府通過駐華大使正式向中國提出建立“共同艦隊”的要求。

這個設想中的“共同艦隊”是如何共同的呢?艦艇由前蘇聯提供,各級指揮官由前蘇聯派遣,隻有兩國水兵是“共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