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海洋傳說(1 / 3)

中國海洋趣聞

時間的長河滾滾流淌,為我國積澱了厚重的海洋趣聞,那些美麗而傳奇的上古神話,數不盡的海神、說不完的民俗,形成我國獨具特色的海洋文化。不難看出海洋曾賦予中華民族巨大的活力。它揭示出一種曆史內涵:中華民族很早就認識到陸海關係密切,依靠海洋開發大陸,從陸地走向海洋,海陸交流是中華民族存在和發展的宏觀環境條件。

四海海神與四海龍王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中國周邊有東、西、南、北四海,凡是海就有海神,因此中國有東海、西海、南海、北海四海海神。這種觀念和信仰自古就有,早在夏商周時期,已經出現了“四海海神”的信仰。

先秦時代的《山海經》中就有記載,並記載有四海海神的名字:東海海神禺虢,南海海神不廷胡餘,西海海神弇茲,北海海神禺強(即禺京)。

其中東海海神禺虢與北海海神禺強還是父子。

四海海神中,在漢代之前,東海海神是最重要的;漢代之後,南海海神也成為重要的海神。東海海神之所以最為重要,是因為盡管有四海,但東海廣大,在古人的觀念裏包括今天的黃海和東海,而且黃海和東海區域是古代中國王朝統轄最早、距離中原王朝中心最近的沿海和海島地區,因此一直十分重要。

從先秦到清代,東海海神一直受到王朝中央政府的祠祀;而南海自漢代進入中原王朝版圖之後,盡管距離中原京畿地區遙遠,但自漢代開通海上絲綢之路,就一直是中國對外開放的南大門,所以南海海神地位也十分重要,曆代有皇帝望祭或遣官祭祀。

現代軍艦

四海龍王信仰是隨著曆史的發展,由中國早期的四海海神信仰,受到佛教的影響,逐漸演變來的。

曆代帝王對四海龍王的推崇和祭祀始於唐代,朝廷正式冊封龍王。

朝廷的冊封使民間信仰中龍王的地位大大提高,龍王信仰更為升溫,龍王廟宇在民間迅速發展。“四海龍王”也有了各自具體的“姓名”:

“東海龍王敖廣”、“南海龍王敖欽”、“北海龍王敖順”、“西海龍王敖閏”。從此以後,在中國民間信仰中,東西南北四海便全部由四海龍王“接管”,成為海中之王、水族統帥和海洋世界的統治者了。四海龍王中,“職位”最高、最為人們信仰的,依然是東海龍王。他(它)居於東海龍宮。沿海民間所普遍崇拜、祭祀的,主要是東海龍王,一般敬稱之為“龍王爺”。對龍王爺的信仰崇拜,在中國沿海各地,從南到北,十分普遍,龍王廟,龍王廟中的香火,在沿海和島嶼地區的村村鎮鎮,或大或小,或新或舊,隨處可見。

八仙過海

《八仙過海》的故事,在我國可以說流傳廣泛。關於《八仙過海》的故事,在過去的史書中均有不同的記載。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明之神魔小說(上)”:《四遊記》,其書凡四種,一曰《上洞八仙傳》,亦名《八仙出處東遊記傳》。

“傳言鐵拐(姓李名玄)得道,度鍾離權,權度呂洞賓,二人又共度韓湘曹友,張果老、藍采和、何仙姑則分別成道,是為八仙。一日俱赴蟠桃大會,歸途各履寶物渡海,有龍子愛藍采和所踏玉板,攝而奪之,遂大戰。‘八仙火燒東澤’,龍王敗績,請天兵來助,後得觀音和解,乃各謝去,而天淵迥別天下太平之侯,自此始矣。”

又據《東遊記傳》,八仙過海時,呂洞賓倡議謂不得乘雲而過,須各以物投水,乘所投物而過。於是,鐵拐李投杖水中,自立其上,乘風逐浪而渡;韓湘子以花籃投水中而渡;呂洞賓以簫管投水中而渡;藍采和以拍板投水而渡。其餘張果老、曹國舅、漢鍾離、何仙姑等各以紙驢、玉板、鼓、竹罩投水中而渡。終俱八仙過海雕像得渡海,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在民間流傳的八仙過海傳說的南北版本基本上是統一的。這和它的故事性強和很接近人類活動有關。

人們創造了八仙過海的故事,實際上是人們征服海洋願望的理想化身,是文學創作中的浪漫主義手法。

海神娘娘——媽祖媽祖是源於我國最具典型意義的海神。

媽祖即天妃,又稱“天後”、“天母”、“天上聖母”,福建和台灣稱“媽祖”或“媽祖婆”,廣東俗稱“婆祖”。此外,還有“碧霞元君”、“水仙聖母”、“林夫人”等稱呼。

在我國的沿海各省(市、區)

以及東南亞各國,凡有航海和漕運的地方,莫不有天妃廟。甚至於遠在太平洋中心的檀香山也有天妃廟。

其中台灣一地即有天妃廟500餘座。

天妃是我國與海洋打交道的人們心中的“女海神”。她猶如西方的聖母瑪麗亞,又猶如東方的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

海神娘娘,相傳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農曆3月23日,福建莆田湄州林家生一女。因她“生至彌月,不聞啼聲”,父母乃命名為“默”。林默自細好學,聰穎過人,8歲從師讀經,經目成誦,聞一知十。

她的水性極好,熟悉海上氣象,風浪天獨駕小舟為漁家排難,救死扶傷。17歲時,見一商船遇險,即投草化木,落水者得木還生。因此,被譽為神女。

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林默在湄洲島猝然“升天”。

人們懷念敬仰她,在其“升天”之地立廟祭祀。從此,民間流傳著林默生前拯溺救難和“升天”後顯靈護國庇民的許多神話故事。

據山東長島《林夫人廟誌》載:

“興化軍境內各海口,舊有林夫人廟,莫知何年所立,室宇不甚廣大,而靈異素著。凡賈客入海,必然禱祠下,求杯王交,祈陰護,乃敢行……”

海神娘娘——媽祖雕像隨著我國航海業的發展,媽祖信仰得以廣泛傳播。

媽祖被加封了多少次天妃在宋代就不斷地加封,其中136年間共計加封13次。

明代永樂年間又加封為“普濟天妃”,清代康熙時再加封為天後。

自宋、元、明、清以來航海家、漁家及沿海地帶的各族人民一直把她當做自己心目中的保護神,他們走到哪裏,海神娘娘的神話就傳到哪裏,天妃宮就修到哪裏。

目前,全世界媽祖廟約1500座,媽祖的信徒達1.3億人。在我國沿海地帶到處可見到天妃宮,連西沙、南沙群島上,也發現有漁民建造的天妃廟,在台灣就有媽祖廟510多座,島上有2/3的人信仰媽祖。“媽祖現象”作為一種海洋文化現象,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影響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海洋眾神靈信仰在中國的海洋民俗信仰中,除了四海海神、龍王、媽祖之外,還有一些與海洋現象和海洋生活、環境條件相關的神靈信仰,如潮神、船神、網神、礁神、魚神、鹽神、島神等,更是五花八門,民間淫祀極多,極為普遍,幾乎漁村、碼頭、船上、海岸、山頭、家中、寺廟,處處都有各門各類海洋神靈被塑像立牌、建寺立廟,人頭攢動,香火繚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