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塔齊布連升兩級 張子朋挨打千杖2(1 / 3)

駱秉章當然不會埋沒他的功勞:“滌生過謙,湘軍能夠大勝離不開滌生治軍有方。此戰證明湘軍是訓練有素,善於作戰的軍隊,不但能夠保住湖南本土,而且還能夠出省作戰。”

曾國藩道:“然也!此次湘軍大勝也為以後積累了作戰經驗。隻是滌生昨日已向朝廷奏報了《靖港敗潰自請治罪折》不知朝廷如何處置?若皇上罷我軍權,滌生也很難帶兵了。”

駱秉章為曾國藩大抱不平:“勝敗乃兵家常事,何況靖港之敗隻是小挫,而湘潭之戰卻是大勝。本巡撫即刻向朝廷奏報湘潭大捷,詳述滌生忠心耿耿,勞苦功高,這樣就會鞏固滌生兵權了。”

曾國藩城府很深,道:“謝巡撫大人一番好意!朝廷曆來忌諱漢人兵權太甚。滌生此次隻是為守長沙殫精竭慮,為家鄉父老盡一點綿薄之力,巡撫大人不宜為滌生過多邀功求賞,弄不好會適得其反。巡撫大人是聰明人,您肯定比我清楚這個道理。”

駱秉章帶一絲微笑點點頭:“既如此,此次湘潭大捷詳情就請滌生自己奏明吧!湘軍獲勝本巡撫腰杆子也硬,可以主持公道參劾湖南提督畏敵如虎隻知內訌。得罪人的事我去做,我不怕,對朝廷負責嘛!”

於是曾國藩妙筆生花,寫了一道《會奏湘潭、靖港水陸勝負情形折》,先寫明湘潭之戰前,長沙不僅兩麵受敵而且衡陽、永州、郴州、桂陽亂民四起,加上流竄於湖南的廣東、廣西天地會與太平軍遙相呼應,長沙省城危急萬分。再寫湘練團勇如何在艱難情形下奮勇作戰、力挽狂瀾。其中極力誇大滿族將領塔齊布的功勞,而盡量縮小自己和漢族人所起的作用。

鹹豐帝得報大喜,即刻降旨表麵上免除曾國藩幫辦軍務,實際上給他直接指揮湘軍的權力,轉彎抹角地拿掉“幫辦”二字。

駱秉章另奏一折,表明了湘勇團練不畏艱險,殲敵數萬之經過;揭露了湖南提督鮑起豹縱容綠營不打賊匪,專搞內訌的罪行。

朝廷震怒,即刻將鮑起豹革職拿問。賞塔齊布‘巴圖魯’稱號,加總兵銜,代理湖南提督。要知塔齊布在此之前隻是個副將銜,用現在的話比喻說,就是一下子由師長提升為省軍區司令員。

塔齊布乃曾國藩一手提拔,是湘軍創始人之一,朝廷任命他為湖南最高軍事長官,實際上是提高了曾國藩軍事地位。

塔齊布因為是滿洲旗人血統高貴,加上作戰勇敢所以青雲直上,連升兩級當上了湖南提督,但他充其量隻不過是個猛張飛而已,若論治軍他還得聽曾國藩的。

湘潭之戰以後,湖南軍事已基本歸曾係湘軍掌握,塔齊布當上提督就是例證。軍事決策都是曾國藩說了算。長沙之圍已解,人心歸向湘軍,曾國藩開始整編湖南軍隊,他在一次軍政要員會議上說道:“兵不在多而在精,將不在勇而在謀。所以滌生曆來主張不僅僅要軍隊數量,更要求軍隊素質,吃糧不打仗養那麼多兵幹什麼?靖港對陣我軍人數多於敵人,可由於練勇貪生怕死,不聽號令而敗下陣來;湘潭之戰敵人多於我軍,而各營官兵不怕傷亡英勇殺敵,反獲大勝。因此,滌生覺得應立即解散綠營,並且也要整編湘勇,英勇殺敵者留下,打仗就後退的一律遣返。”

與會軍政要員一致同意曾國藩主張,遂僅留湘潭大捷之水師五營三千人及塔齊布所率陸軍數千人,其餘無功人員全部裁減。節省下來的經費用來重新招募新兵,招收對象大都是那些出身農民,吃苦耐勞,忠厚本分,身體健壯的青年。

就在曾國藩整編軍隊招賢納士之時,又有一智勇雙全者來投。這一天,曾國藩正在提督府裏與塔齊布研究軍事,章壽麟走進來道:“大人,廣西泗城知府李孟群率水勇一千,坐船由湘江來投,現已停泊在小西門了。”

曾國藩眼睛一亮:“哦!數月前我曾請求廣西巡撫勞崇光代募水師。今日果然應約,夠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