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1 / 2)

一代人的青春回憶總是相似的。一張少年時代響徹大街小巷的碟, 一部放學後邊寫作業邊看的動畫片, 一本追了多年的小說。

對於很多人來說, 《囚徒》就是他們青春的符號。夏日炎炎, 驕陽滾燙的校園, 蟬鳴陣陣, 伴著教室呼呼旋轉的風扇, 老師站在講台上,一遍遍地重複重要的知識點,《囚徒》就在他們課桌裏, 趁著老師轉身板書的時候,飛快地拿出來掃幾眼。

追憶青春是近年來影視圈的一個熱點。青春劇不知拍了多少,以青春為主題的電影, 每年都在大熒幕上熱映, 熱度始終未降。

然而,對許多人來說, 真正陪伴他們從少年到青年的《囚徒》卻一直還存在於紙張。

《囚徒》要拍的消息從四五年前就不知道傳過多少回了, 每次都是謠傳, 讀者每次燃起希望又是失望, 幾次下來, 勾得讀者, 越來越期待。

這次消息一出來,大家最初還以為又是謠傳,都坐等官方辟謠呢, 結果沒幾天, 崇華先發微博肯定此事,梁青緊接著轉發評論期待合作。

《囚徒》即將開拍成了板上定釘的事。書迷都傻眼了,他們有多愛這本書?在《囚徒》的貼吧裏,有好幾個討論書中角色由哪個演員詮釋扮演會比較好的帖子,也討論過哪個導演來拍能拍出原著的感覺來。提到的導演無不是有豐富經驗,成名已久的老導演。

怎麼都沒想到這部電影,會讓一個才入行的新導演來拍。

《和斯嘉的三百六十天》票房再好,也不能掩蓋在大眾眼中,崇華隻是一個年紀不大,閱曆不多的新人。崇華拿過最佳新導演也隻是最佳新導演,大眾的觀念裏,她隻是一個起點不錯、潛力不錯的新人導演而已,跟那些隨隨便便拿一部作品出來都是老少皆知的老導演來說,她實在太嫩了。

新,代表著經驗欠缺,代表著幼稚。

眾多書迷紛紛湧到梁青那裏,請求換導演。

新聞報紙也在最快的時間內導報此事,不少電影人直言崇華急著奔跑會跌跟鬥。

書迷原本有多期待,現在就有多失望,乃至憤怒。

“新人導演想嚐試是好的,但不要來毀我經典!”

“多少名導演想拍老梁都沒給,這個崇華什麼來頭?”

“不換導演就拒看【再見】”

這一類宣泄不滿的評論都還算克製,甚至還有上升到人身攻擊的惡意評論,難聽到讓人連多看一眼都害怕。

崇華的粉絲也開始懷疑,她是不是能將這部無數人心中的經典完美地搬上熒幕。和偏激的書迷們不同的是,他們有懷疑,卻多數抱著鼓勵的心態,來安慰崇華,讓她不要受□□的影響,用心拍,用事實去打臉。

可是,怎麼可能不影響呢。再不在乎他人目光的人,被成千上萬的人追著罵,各種難聽的話都說出來,人身攻擊、肆意謾罵,都加在一個人身上,就如同被無數惡意環繞,難以掙紮。

崇華看了一會兒評論,就放下了手機。她坐在沙發,發了會兒呆,拿起茶幾上的劇本,用筆,一個鏡頭,一個鏡頭地分析解讀。

演員她打算采取試鏡的形式來選用。試鏡邀請已經發出去了。雖然被罵得沒有人樣,但是,隻要能火,就能吸引人,相信到時候來試鏡的人,一定少不了。她要做的就是選出最貼合人物形象的演員來。

劇本,她翻了不知道多少次了,隨便拿出一句話,她都能準確地說出在什麼位置。但她仍然一有空就拿出劇本來看,努力地鑽進去解讀。

她那種堅韌和頑強的性格讓她非要把電影拍好不可。

“這個崇華,究竟什麼背景?”陸遠掃了眼報紙頭條,看到標題又是崇華,不禁皺了皺眉,顯出嫌惡的神色來。

上回渤海電影節跟崇華角逐最佳新人導演敗北之後,就像點了個魔咒,後麵的幾個頒獎禮、電影節,他都輸了崇華一籌。

同為新入行的導演,年紀又相差不大,不少媒體把他們兩個放到一起對比,多半都是捧崇華。

陸遠不屑地把報紙丟到桌上,滿臉陰沉。

助理見他臉色不好,小心地瞥了那報紙一眼:“陸哥幹嘛把她放心上?她網上都要被黑成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