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節、喪鍾為誰而鳴(完)(1 / 2)

6月3日,國民軍北線總指揮莫拉乘坐的飛機失事,機上無人幸免。弗朗哥隨後任命了菲德爾.達維拉(Fidel Devila)出任北線總指揮。(史實)

不過,這對於西班牙戰局而到也不是個壞事,因為現在大元帥弗朗哥終於不用考慮莫拉功高蓋主的問題了。6月5日,弗朗哥派遣了由2個步兵師和2個獨立炮兵團組成的援軍北上協助達維拉攻占畢爾巴鄂。為了等待援軍,在畢爾巴鄂內鏖戰的國民軍部隊暫時停止了進攻。不過,猛烈的炮擊和轟炸並沒有停歇。

6月15日,這兩個師的部隊到達了畢爾巴鄂外圍。休整兩天之後,達維拉命令發起了總攻。

6月17日上午9時,呼嘯的炮彈揭開了總攻的序幕。此時,國民軍和它的德意同夥們已經集結了400門以上的火炮,上萬噸的炮彈狠狠砸向畢爾巴鄂殘破的市區。前線的炮兵觀察站發現這座城市已經消失在一片硝煙之中。

持續了兩個小時的炮擊後,國民軍的部隊從東、南兩個方向對畢爾巴鄂發起猛攻。經過了三周的持續戰鬥,守城部隊極度疲勞,缺衣少食,彈藥不給,但是他們仍然頑強的堅守著每一處街壘、房屋。直到國民軍依靠火力兵力的絕對優勢將他們消滅為止。

6月20日,激烈在槍炮聲終於停止了。國民軍完全占領了畢爾巴鄂。在整個戰役過程中,國民軍方麵一共損失了一萬餘人。不過,在弗朗哥看來,這一切都是很有價值的。特別是在守軍沒有徹底破壞畢爾巴鄂的工業區和港口的情況下上的最關鍵的一環

被切斷。不過在米爾的指揮下,共和國方麵也不是一無所獲。在戰鬥的最後關頭,巴斯克民兵的決死阻擊,使得有大約二萬守軍得以乘船逃離畢爾巴鄂。這使得達維拉計劃在畢爾巴鄂全殲北線共和國主力的計劃破產。現在,米爾還有和北線國民軍周旋的資本,憑借這兩萬人馬至少近一段時間內在北方的六萬國民軍不可能放心地南下了。

1922年和1930年,英國、美國、日本、意大利、法國分別在華盛頓和倫敦簽訂的了《五國關於限製海軍軍備條約》和《限製和削減海軍軍備條約》,這兩個條約限定了海軍五強的艦艇數量和噸位進行了限製。根據條約意大利的海軍規模被限製在英國的三分之一左右。

到了1935年12月,這兩個條約行將期滿,海軍五強又開始在倫敦再次召開海軍裁軍會議,史稱第二次倫敦海軍軍備會議。按照曆史的軌跡,36年的1月AV國首先跳了出來,宣布退出裁軍會議。既然,有AV國當了出頭鳥,芒果自然也不是什麼好鳥。於是意大利人也開始威脅要退出裁軍會議。理由很簡單。按照1935年6月18日簽訂的《英德海軍協定》,連戰敗國德國都可以擁有一支相當於英國35%的艦隊,那麼難道我們意大利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還不如一個戰敗國?難道我們英勇的意大利士兵在伊鬆佐河、在倫巴第平原流得血算是白流了?

有意大利人這麼一跳,法國人的心思也活了。畢竟上次簽條約時,意大利和法國可是被英美日三國給坑了一把(條約規定英美日三國都造了擁有16寸主炮的戰列艦,法意卻沒有)。於是,法國人提出他們需要擁有一支相當於英國艦隊40%的艦隊,即戰列艦總噸位為21萬噸。這比他們原來的17.5萬噸多了3.5萬噸,正好可以多造一艘條約型戰列艦。雖然,現在法國的經濟並不景氣,不一定有錢新建一條戰列艦。不過人家意大利領袖墨索裏尼說得對,咱們就是爭這口氣,怎麼也不能被戰敗的德國人比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