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節、 要塞殤(下)(1 / 2)

從7月的第一天開始,越來越多的意大利重炮部隊陸陸續續趕到直布羅陀前線。現在麵向直布羅陀的意大利火炮數量從最初的幾十門增加到現在的上百門,品種也從最初的山炮、野炮發展到後來的列車炮、攻城臼炮,每天落在直布羅陀的炮彈數量也從近千發增加到數萬發。每天,前哨的意大利炮兵觀察員靜靜地觀看著大團的黑色或是灰色的雲團在沉重的爆炸聲中不斷地在直布羅陀山的上空升起。

但是,就在意大利的大炮向著幾十公裏外的直布羅陀要塞送出死神的禮物時,他們的敵人躲在要塞工事中的英國人也在做著同樣的事情。隨著皇家第三重型炮兵團的指揮官羅伯特上校一聲令下,MK10型9.2英寸岸防炮粗大的炮口綻出了一道可怕的閃光,這道閃光瞬間膨脹成耀眼的火焰,火焰高速向外擴張,在距離炮口好幾米外衍化成了濃厚的灰色煙團,煙團繼續擴散,越散越薄,直到變成淡淡的霧,直到變成空氣本身……

16.1公斤的發射藥瞬間迸發出來的能量賦予了172公斤的炮彈以800多米/秒的初速度一飛衝天,並使得28噸重的炮身向後滑動了好幾米,最終依靠安裝在炮身底部的兩根可伸縮的液壓支撐杆才勉強停住了炮身的滑動。

炮彈呼嘯著劃過天穹,穿過雲層,一直衝到它所能抵達的最高點,然後在重力作用下斜向著大地俯衝而下。 如果此時炮彈有生命,它可以看到地麵在不斷逼近,景物不斷清晰和擴大,剛才那個那條細線原來是一段鐵路。下一個瞬間,鐵路中間有一個如同“吃飽的鼻涕蟲”一樣的怪物;再下一個瞬間,“巨型鼻涕蟲”的周圍站立著不少穿土黃色製服的年輕人。

如果炮彈有生命,此時它一定會感慨:“多麼年輕的生命啊!”

但是,對於遠在羅馬的大佬眼裏,這些年輕的生命隻不過是戰報上的一個數字而已。

就這樣,毫無生氣的巨大鋼丸與地麵猛烈地撞擊,巨大的慣性使得彈底引信正常工作,隻聽到一聲巨響,在距離列車炮不足十米的地方一道濃厚的煙柱帶著零零落落的泥土和彈片衝上了天空,煙柱越升越高,越高越淡,在數百米空中,煙柱的末端散化為空氣的一部分……

等到硝煙散曲,隻見密集的炮彈碎片將列車炮裝甲車體的側麵打得傷痕累累,十幾個暴露在車體之外的士兵已經被衝擊波拍成肉糜。在與意大利炮兵的對射中,數量上處於劣勢的英國人並不完全處於下風,這主要得意於性能出色的火炮和完善的地下工事。

在20世紀的頭十年,英國皇家海軍的裝甲巡洋艦一直扛著9.2寸的主炮在全世界的海麵上為女皇服務。但是,隨著一戰後《海軍限製》條約時代的帶來,世界五大海軍的巡洋艦不再可以擁有如此級別的主炮。於是,皇家海軍將全部的9.2寸主炮被從軍艦上拆下,安置在從遠東新加坡的柔佛炮台到英吉利海峽的多佛炮台。9.2寸巨炮以其316000碼的射程和3.5發/分鍾的射速成為了英國要塞防禦體係的重要部分。英國人在直布羅陀布置了7處10門9,2英寸岸防炮。這些1900年的老古董和另外20門3.7英寸重炮、4門 3英寸速射炮、、10門 40毫米博福斯高炮、2個Pom-poms plus(這該怎麼翻譯啊?) 構成了直布羅陀要塞完善的火力打擊體係。

直布羅陀山是一個南北走向的狹長山體,它的東西兩側都麵向大海。當初,英國人在進行要塞的火力規劃時,發現如果想要獲得較大的射擊角度,就必須在山頂修建一係列炮塔式的炮台。而這些暴露在外的火力點是非常容易被敵人的炮火摧毀的。進過仔細的權衡,最後英國人決定犧牲射擊角度,選擇了具有更加堅固防禦的地下炮台方式布置火炮。

事實證明英國人的選擇是相當正確的。就在7月2日意大利人的JU-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出現在了直布羅陀要塞的上空。因為沒有戰鬥機的幹擾,那些意大利飛行員可以從容瞄準投彈,所以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就炸彈投到了距離目標二十米以內的範圍。250或是500公斤的炸彈輕易地摧毀地麵上的目標。在如此精準的轟炸中,直布羅陀要塞火力體係中僅有的兩門以炮塔式布置在山頂的9.2岸防炮被摧毀。

與此相比,布置在山體的隧道之中的全部火炮得以幸免。雖然這些火炮就隻能射擊正麵的敵人無法顧及兩側和後麵出現的敵人。但是這樣帶來的好處是除非意大利人能將炮彈精準地從射擊口中射入炮台,不然一般情況下單靠大炮或是轟炸是無法摧毀這些處於幾米厚的岩層保護之下的英國大炮的。就這樣在大部分英軍要塞炮得以保留的情況下,意大利人的總攻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