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節、劍走偏鋒(下)(1 / 2)

從黑暗的中世紀開始,數百年來歐洲軍事工程學的發展在馬耳他這個小小的舞台上留下了大量的“優秀作品”,比如讓奧斯曼大為頭疼的聖艾摩要塞 (Fort St. Elmo,在1551年該要塞裏德少量守軍抵抗土耳其大軍長達 31 天)。這些由當時最優秀的要塞設計師主持修建的傑作,其目的就要能夠阻止一切從海上而來,針對這個彈丸小島的入侵行動。而空中力量在四十年代的發展形勢卻使得舊有軍事工程學的技術以及與之相關的戰術體係都變得全部無用了。

戰爭轉入空中對於軍事工程學技術來說是一個極為嚴重的問題。要塞學有兩個基本要素,保護和障礙,原本隻要靠工事建築就可以實現障礙敵軍機動,而且同時也可以己方的軍隊提供直接保護的作用。 然而,空中打擊的出現顛覆了這一切。高射炮和攔阻氣球隻能部分限製飛機的機動,卻無法像壕溝一樣徹底阻斷地麵部隊的機動。同時,在數百乃至上千公斤的炸彈麵前,所有老式工事就如同紙糊一般。要想在轟炸機的陰影下保護自己,唯一可行的隻有通過間接的隱蔽和偽裝來實現。不過,這樣防禦者就無法再不暴露自身的情況下進行還擊。顯然,為了應對來自空中攻擊,防禦方就必須兼具主動性與被動性。換句話說,可以進行空中攔截的戰鬥機和地麵反擊的防空火炮都是必須的。

但是,自從上個月最後一架“颶風”拖著黑煙迫降在瓦萊塔機場後,整個馬耳他島上已經沒有一架可以起飛作戰的戰鬥機了。不過,在馬耳他總督戈特勳爵看來這還不是最壞的結局,至少這些戰鬥機在島上的汽油儲備耗盡之前發揮了應有的作用。(相比之下,現在島上全部的汽油還不能灌滿島上所有坦克和軍車的油箱。這也就是為什麼島上明明有兩個中隊24輛坦克,而英國人卻隻能出動4輛坦克參與反擊意大利傘兵行動的原因。)也就是說,現在島上的英國人隻能依靠被動的高射炮來保護地麵的目標,而且隨著意大利海軍的封鎖,島上儲備的高射炮彈正在日漸減少,英國人最後一種反擊空襲的手段也正在慢慢地枯竭之中。

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自信的意大利軍方在芒果的要求下,迅速地製定了以空襲、傘兵和兩棲突擊相結合的辦法占領馬耳他島的計劃。所以說,這個計劃雖然看似莽撞,其實也是經過專業參謀人員仔細推演的結果。是一個符合客觀實際的產物。

但是,我們知道完善的計劃隻是成功的一半,而成功的另一半被太多的因素製約。所以,雖然意大利空軍已經相當賣力地在轟炸馬耳他島,但是島上的意大利傘所麵對的情況依舊不是像司令部裏的高參估計的那樣樂觀。

“維科斯MKⅥB輕型坦克!裝甲最厚處15毫米,武器為一挺12.7毫米機槍和一挺7.7毫米機槍,最大時速35英裏”,看到遠處塵土中的英軍坦克身形越來越清晰,第二傘兵團的澤魯阿勒中尉條件反射一般報出了這一大堆數據,就好像在軍校接受老師的抽查一樣。

作為坦克的誕生國,1940年的英國裝甲兵並沒有什麼可以炫耀的資本。在大戰的爆發之時,英國人隻擁有1000輛輕型坦克和146輛巡洋/步兵坦克。在接下的一年內,他們又生產出了1399輛各型坦克,這個數字雖然和德國人同期生產的1460相差無幾,但是考慮到“敗家”的英國遠征軍在法國損失了超過700輛坦克,所以英國人還是沒有足夠的坦克來保衛他們的國家。這就導致了在馬耳他這樣的處於意大利人重壓之下的戰略要地,隻有部署了區區兩個中隊合計24輛輕型坦克。

當然,對於輕武裝的意大利傘兵,這些五噸重的小家夥已經足夠他們喝一壺的了。看著隆隆碾壓上來的英軍坦克 ,澤魯阿勒身邊的一個意大利士兵嘀咕了一句“連長,這下懸了”。大家都知道哪怕是作為最精銳的傘兵部隊,他們也從來就沒有打算和敵軍的裝甲部隊交手,即便是輕型坦克也可以在缺乏反坦克武器的傘兵頭上找到“陸地王者”的感覺。這些在法國和北非上不了大場麵的輕型坦克,此時卻在意大利用衝鋒槍和機關槍編織的火網中悠閑地漫步,潑灑著致命的彈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