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詡能讓滿腦子想著活埋人取樂的強盜俯首帖耳,單靠智慧肯定於事無補,靠膽量也過於籠統。唯一的解釋便是:文和先生身上同樣洋溢著一股匪霸之氣,正是它讓強盜相形見絀,氣為之奪。話說回來,注定要呼風喚雨,荼毒江湖的賈詡先生,怎麼也不會在尋常溝壑裏翻船。他的目標是長安,他相信在那裏會有自己的機會。什麼機會?如果你這麼問,賈詡隻會詭秘地抿嘴一笑,兩眼直勾勾地看著遠方。那裏,秦始皇建造的巍峨長城上,正幽幽地轉出烽火。
在賈詡投靠曹*之前,他先後為之獻策的,多屬造孽江湖的惡棍型軍閥。雖然賈詡常以漢室忠臣自詡,也確曾有功於皇上,但他顯然更熱衷於放縱自己天賦的謀士才華,而較少計較千秋功名。在各路軍閥此起彼伏的混戰中,在漢獻帝由長安到洛陽的奔命過程中,在新舊都城的喋血殺伐中,我們都能看到賈詡的智慧,像一隻不祥的禿鷲,在累累屍骨上盤旋。
當年董卓伏誅,司徒王允專權。王司徒雖然才能有限,且有不知體恤,濫開殺戒之弊,但風雨飄搖的漢朝江山畢竟獲得了短暫的喘息機會。董卓手下原有兩個莽野的部將李傕和郭汜,王允若本著首惡既除,協從不問的態度,網開一麵,則這兩個手上握有兵權的家夥極有可能歸化朝廷,如此,亂局初定,因董卓而起的關東諸雄因一時喪失了矛頭所向,不知旌麾何指,也可能權且罷兵。中國曆史在步入這一章時,雖然會略嫌平淡,但於國於民,實屬大幸。剛愎無比的王司徒,本著決不姑息的態度,對李傕、郭汜下達了追殺令。這有點*人造反的意味了。然而奇怪的是,李傕、郭汜本來也想認命了,他們決定解散部隊,自己再分頭向大西北逃亡。倘如此,則王允雖然極為不明智,卻畢竟沒有種下惡果,東漢政權暫時還能遷延些時日。
賈詡為求自保,賈詡單人匹馬,擋在道上,\"二位將軍,急個啥呀?\"
李傕、郭汜對賈詡素來敬重,便洗耳恭聽。\"王允正要捉拿你們,你們若解散部隊,路上隨便一個小亭長都有能耐把你們綁起來,送給王司徒邀功。橫豎是個死,何不先聚集軍隊,幹脆反上長安,為董卓報仇。如僥幸事成,則挾天子以令天下,何其威風;萬一事不成,那時再逃向西北故土,也未見得晚呀。\"
這一番充滿流氓智慧的開導,李傕、郭汜聽得不住地點頭。
李郭等人以替董卓報仇為名,聯絡西涼諸將,率軍襲擊長安,等到長安城下,已聚合十餘萬人。李傕與樊稠、李蒙等圍攻長安城,因城防堅固而不能攻克。後由城內叛變士兵引導李傕軍入城,與守將呂布展開巷戰,呂布兵敗,僅率百餘騎出逃。李傕等縱兵擄掠,吏民死者萬餘人,屍積滿道。一時間,京城腥風血雨,朝野大亂。
事成後,賈詡被任命為左馮翊。李傕等以賈詡之功欲封其為侯,賈詡說:“這是保命的計謀,哪有什麼功勞?”堅決不受。李傕等又讓賈詡為尚書仆射,賈詡說:“尚書仆射是百官的師長,是天下的榜樣,我賈詡一向沒有什麼名望,難以服人。就算我可以貪享虛榮,對國家又有什麼好處?”於是改拜賈詡為尚書,掌管選拔人才,在人事方麵多有貢獻,李傕等人親近賈詡但同時也很懼怕他。
於是,李傕、郭汜的命暫時雖被救下,漢朝的命卻更加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了。順著賈詡那番開導走下去,諸如\"殺一個夠本,殺兩個賺一個\"之類強盜邏輯,已無可避免。
帝國都城長安的城頭,刹那間便陰暗了下來。隨著李傕、郭汜的反戈一擊,東漢再也沒有喘過氣來。
李傕、郭汜所帶的涼州兵,凶悍無比,暴虐非常,端的乃\"虎狼之師\"。初平三年六月,李傕、郭汜打破長安城池,王允被戮,呂布出逃,屍遍長安。堂堂漢家朝廷,就此落入兩個無賴軍棍之手。據說,董卓初死之時,三輔地區百姓尚有數十萬戶,經過李傕、郭汜的放兵劫掠,僅僅兩年間,民已\"相食略盡\",好一片淒慘。兩人沆瀣一氣,作惡多端,這時突然又因一個婦人的嫉妒,陡然翻臉,彼此廝殺起來。
世事遂進一步動蕩,百姓遂進一步遭殃。賈詡雖曾對兩人有所規勸,但正所謂\"秀才見了兵,有理說不清\",麵對這一最初由自己造成的局麵,當它變得不可收拾的時候,賈詡事實上已一籌莫展。他看李傕、郭汜越來越像兩個不成器的野孩子,隻知在院子裏打架。然而,這是你家的院子麼?這可是整整一個王朝啊!
賈詡,字文和,他的行為可是與\"文和\"沒什麼關係。一計可以危邦,片言可以亂國,正賈詡之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