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是,一方麵,當時英國也處於恢複期間,急需織布機;另一方麵,豐田的織布機的確質量優異,價格公道,一經出口,立獲好評!
憑借豐田織布機的優秀業績,豐田集團還是磕磕絆絆地走了下去。汽車生產也在逐漸恢複當中。
在獲得了駐日盟軍總司令部的允許之後,豐田開始生產卡車和公共汽車。隨著時間的推移,盟軍對日本的控製也在緩慢放鬆,豐田又開始製造小汽車了。
1947年,豐田推出了“豐寶”,這款小型車是專門為出租車而設計的。“豐寶”的風行讓豐田喜一郎看到了新的希望,但當時,公司的情況依舊很惡劣,生產成本很高。豐田英二建議裁員。豐田喜一郎堅決反對,他認為,裁員不符合豐田家族一貫的行事風格,在困難時期應該全員努力,共渡難關。
問題是,一直到了1949年,難關依然沒有渡過。生產的汽車都賣出去了,但由於經濟條件實在太差,大部分貨款都無法回收。豐田喜一郎幾乎絕望了,他隻得向銀行懇求能貸款,幫助豐田起死回生。
這個時候,豐田的老朋友三井銀行出麵了。他們答應給豐田提供資助,但有三個條件:一是裁員,至少裁掉一半員工;二是汽車製造部門和販賣部門分離,也就是讓銷售部門獨立出去另組公司,不再因收不回賣車的貨款拖死整個企業;三是銀行方麵要派一位專務到豐田集團,監督資金使用。
在這三個條件裏,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是第三條。從那之後,豐田和三井就建立了血濃於水的關係,他們甚至通過聯姻來維護這種聯係,讓豐田汽車進入一個永遠穩定、永遠有財力支持的商業邏輯中。
但在當時,豐田喜一郎很難接受這三個條件,特別是裁員。可是沒辦法,有時候企業的生命比員工的幸福更重要。
無奈之下,豐田喜一郎舉辦了謝罪大會。他含著淚向工人宣布:“這不是我的本意。本人相當反對裁員,但是,隻能裁員,否則公司將無法繼續生存。我將辭去社長職務,對造成這種局麵負責。”
豐田喜一郎說到做到,他在會後辭職離去。而豐田喜一郎宣布裁員時拍的巨幅照片至今還掛在豐田總部的辦公室裏,其含義是,不要忘記過去的苦難,不要再讓你的員工遭遇裁員的厄運。
“國不可一日無君,公司不能一日無主。”豐田喜一郎引咎辭職之後,誰能撐起豐田汽車的家業呢?豐田喜一郎想到了石田退三。
這個人很聰明,很熱血,把豐田織布機經營得風生水起。最重要的是,石田退三和三井的聯係極其密切,這對今後的事業有巨大的幫助。
還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石田退三這個人的性格和豐田喜一郎大相徑庭。豐田喜一郎深受日本傳統文化的熏染,事事追求仁義,不願意以冷酷的方式來經營公司,這就是工程師管理公司的弊端。而石田退三是商人,在他內心深處明白,經營企業不能僅靠一腔熱血,在關鍵時刻,還需要決斷力,甚至需要不擇手段。
很多年後,有人說,“銷售的豐田,技術的本田”,也就是這個道理。豐田和本田,一個依靠貿易席卷世界;一個憑借技術問鼎天下,各自不同,各自精彩。
豐田喜一郎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豐田的大社長豐田利三郎。豐田利三郎也表示同意,於是,石田退三開始執掌豐田汽車的門戶。
說起來,石田退三的運氣的確很好。他剛剛上任,朝鮮戰爭就爆發了,美國的汽車訂單紛至遝來,挽救豐田汽車於水火之中。那個時候,不管是卡車還是吉普車,隻要豐田一生產出來,美國人立馬交錢提車。在1951年,豐田汽車的利潤超過了3億日元,而之前的一年,他們累計虧損是20多億日元。
後人都說,石田退三是員福將,但我想,這是性格決定命運。如果是豐田喜一郎掌門的話,雖然豐田汽車也能接到軍用車的訂單,但他一定會消極應對,甚至可能斷然拒絕。
在豐田汽車的業績逐漸轉好之後,石田退三多次邀請豐田喜一郎出山重新掌權,而豐田喜一郎蝸居在一個小小的實驗室裏堅持做汽車的研發。他告訴石田退三:“不做小汽車的汽車公司不是真正的汽車公司。”
就這樣,豐田喜一郎依然深居簡出地生活在自己的技術世界裏。直到1951年,朝鮮戰爭趨於平靜之後,他才再次出山,實現自己的汽車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