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一幕 蹋幽冥,入地府,見閻羅(1 / 2)

世人都說,人死之後,便會經酆都,踏黃泉,過鬼門關,渡奈河,喝下孟婆湯,然後便進入了六道的輪回。

輪回有六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修羅道、人間道、天界道。

得何報應,就看人們自己的選擇和取舍。總之,萬理循環,因果報應,好人總歸是有好報的,此乃天理。

而此時,酆都城內,正在徐徐前行著一行人。

總共三個,隻見其中兩人身著一黑一白,各人手中拎著一條“喪神棍”,口吐長舌,頭戴高帽,正是地府神君黑無常和白無常,民間稱之為“黑白無常”,或者是“黑白雙煞”,總之都是人們的稱呼代號罷了。

黑白無常是閻羅君王的鬼差,專管勾人魂魄,送入地府的。

還有一男子,衣著襤褸,披頭散發,麵色呆滯,目光無神,手戴手銬,腳有鐵鏈鎖著,緩緩的走著。

應該就是此次黑白無常押解的魂魄無疑了。

這名男子雖然麵色慘白,目光無神,但是眉清目秀,臉龐俊逸,留意之間,還真有幾分瀟灑之情。

……

一行人正路經酆都城。

酆都城,便是陰陽兩界交彙之處,此處也是陽間陰氣最盛的地方,夜晚時常有鬼魂出沒,也算的上是由人間通往地府的第一道關口。

此刻,酆都城內烏雲密布,冷氣森人,太陽隱去蹤跡,昏昏暗暗。到處陰風陣陣,哀嚎之聲不絕入耳。

此景讓人不覺的冷汗直流,膽寒心驚。

酆都城內還有不少的“行人”,也都是和這名男子一樣,被鬼差押著趕往地府。

這些“行人”也都是同樣的表情,麵色蒼白,目光呆滯,非常機械的趕著路,似乎在遠處有一股吸力,冥冥之中指引著他們的方向。

“黑白無常”押著這名男子緩緩的前行,悠悠的穿過酆都城,踏上黃泉路。

黃泉路,不回頭。

這條道路,乃每個人死後通往地府的必經之路,曲曲折折,悠悠的延伸至鬼門關。

道路崎嶇,瘴霧彌漫,觸目而望,目不及三米。道路兩側,怪石雜草高大形異。就像是兩隊衛兵,護衛著這條黃泉道路,看守著亡靈的行蹤。

陰風越加的緊,哀嚎之聲也是更加的令人心寒。

在走完了黃泉路,便來到鬼門關。

鬼門關才是地府真正的門戶,過了鬼門關,便真正的進入了幽冥地界,此處始終都是昏昏暗暗,陰陰沉沉。

一行三個,兩個鬼仙,一個魂魄,踏完黃泉路,來至鬼門關。

鬼門關,猶如一個大號的牌坊,兩根巨大的柱子分列兩旁,上橫一牆垠。橫垠上麵書寫著三個大字“鬼門關”,左右兩邊的柱子上鐫刻著一副對聯,氣勢雄壯,極其威嚴。

左邊:幽冥地府鬼門關;

右手:生死無常誰知曉?

真一個幽冥地府,好一個鬼門關口!

一行人緩緩的通過鬼門關,步入了真正的幽冥界。

過鬼門關後,又前行了一段路程,就來到了一座城池,城池中央就坐落著閻羅大殿。

“黑白無常”押著這名男子走到這裏,交割完畢,就把他交給了牛頭和馬麵。

牛頭和馬麵也是地府中有名的鬼差,幾乎成了陰間的代名詞。

牛頭和馬麵也不廢話,帶著這名男子遂進入了閻羅大殿。

但看這座大殿,黑瓦黑牆,威嚴高大,氣勢雄宏,冷氣森森。

周圍一隊又一隊的鬼差來回的巡邏,守衛森嚴。

大門兩邊,各有兩名高可過丈的鬼差站崗。

大殿正門之上橫著一個碩大無比的匾額,上麵書寫著“幽冥地府"四個大字。

牛頭和馬麵將這名男子帶至殿中,等待傳詢。

來至此處的鬼魂,都會及時的得到判決,從不耽誤。

十殿閻羅君王也是輪流著審理著各種各樣的鬼魂,判官團也不停歇息,輪番工作著。每個案件都是閻羅王親自過問主審的,判官在旁邊協助的。

這樣的工作態度,效率,公正度,真令人敬佩。

一個閻王,一個判官,怎麼能管的了如此之多的鬼魂?

其實不然,閻王和判官並不是指兩個人,而是一個團體。

不然人們怎麼總是說十殿閻羅王呢?

這十殿閻羅王分別是:一殿秦廣王、二殿楚江王、三殿宋帝王、四殿五官王、五殿才是閻羅王、六殿卞城王、七殿泰山王、八殿都市王、九殿平等王、十殿轉輪王。

再者就是判官,乃是指代一個團體,名曰判官團。是由十名判官相應組成,內設一個判官長,為判官團的總領。

如此,十位閻君和十名判官所組成團隊則成了幽冥界的執法者。

時間不大,殿上傳下話來,審判這名男子,帶其上殿。

牛頭和馬麵將那人帶至閻羅大殿的公堂之上,聽候發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