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西域!西域!
一、張騫:西域夢想
多少年來,張騫從沒有放棄過心中的夢想。這個夢想就是,再闖西域。
當年,張騫從西域歸來,從理論上,向劉徹簡述了一條可行之路:打通蜀道,近抄西域。然而,茫茫大山,深深蜀道,到底哪一條,才是通往西哉的必通要道呢。
想知道想象離現實有多遠,唯一的辦法,就是探路。
於是,在劉徹的支持下,張騫組成了四支探險隊,分四路向西摸索。四支隊伍分別從今天的成都和宜賓出發,分別行進一千兩裏後,卻無法前進,隻好撤了回來。
那時,盡管張騫沒找到向往西域的道路,卻給皇帝劉徹帶回一個意外的驚喜。這個驚喜就是,他們竟然發現了一個被中原遺忘的大象國。
所謂大象國,故名滇越,即今天的雲南省一帶。當漢朝使者帶著持節去見滇越王時,那個被大山遮蔽了雙眼的國家領導,問了一句奇怪的話:我們滇國和漢朝比,誰的地盤大?
夜郎自大,看來不是獨家新聞。漢朝的探險隊員聽之,不得不費滔滔口水地向對方解釋。最後,滇越王才相信,原來這個世界真的存在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奇跡。
漢朝對西南夷的開拓,始於唐蒙,卻是張騫替劉徹做了一個完美的總結。然而,這遠遠不夠。
誰也不知道,他心中還燃燒著一個怎樣的夢想。張騫要實現那個偉大的夢想,隻能等待。
公元前115年,張騫東山再起的機會來了。
我們知道,之前張騫因為熟悉地理,被劉徹派去跟隨衛青對匈作戰。張騫發揮了地理專業優勢,替衛青成功導路,被封為博望侯。後來,配合李廣對匈作戰,卻沒跟上李將軍,誤了大事。結果侯爵丟了,還差點賠了性命。
戰爭,張騫來過,又走了;他得到過,又全部失去了。戰爭也讓張騫懂得了,戰爭需要冒險,他渴望冒險,但他不適合戰爭。他的夢想,在蒼涼的遠方,在遙遠的天外。
張騫仿佛再次聽到了遠方的呼喚,他仿佛在夢裏又看到了遠方。在戰爭中跌倒,不一定要在戰爭中崛起。他這輩子,如果想翻身,就必須地再做一次偉大的穿越。
於是,張騫向劉徹請求,他想再出去走一趟。
從哪裏走,怎麼走,張騫心中已經有一個完美的計劃。張騫擬了一個初步計劃,大約如下:
首先,張騫認為,過去匈奴把握關道,西域不通,現在不存在這個難題了。漢朝卻匈奴於漠北,而匈奴渾邪王又投降,正好給漢朝一條通往西域的道路。隻要給我一雙鞋,一條道,我就能再次順利抵達西域。這是其一。
其次,走哪裏。張騫初步確立了幾個目標,重點對象是烏孫國。
烏孫王,王號昆莫。當年,烏孫國被大月底滅國,烏孫人皆忘走匈奴。那時,昆莫才剛剛出生,便被抱往匈奴哺養。一晃N多年就過去,昆莫變成了一個勇敢的戰士。昆莫向匈奴單於請求,殺敵報父仇。匈奴單於同意了。於是,昆莫帶著一隊兄弟,向西攻破大月氏,奪回了屬於自己的土地。
沒想到的是,昆莫回到祖國,憑著兵強路遠,竟然不聽匈奴使喚,亦不肯請匈奴稱臣。沒辦法,匈奴隻好派兵來教訓他。沒想到的是,人沒抓到,反被昆莫教訓了一頓,灰溜溜地回去。再後來,匈奴和漢朝戰事越來越吃緊,匈奴隻好放棄烏孫王不管了。
總結以上曆史,張騫認為,烏孫王國離漢朝遙遠得很,想用武力搞定他是很麻煩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向他們伸出橄欖枝,誘其前來,投附漢朝。
投附不是沒可能,隻要有足夠的籌碼。張騫又認為,蠻夷之人向來貪戀故地,又貪求漢朝財物,拿錢去賄賂,勸他搬家,他有可能會心動。
如果烏孫王肯來,張騫已經替他想到一個好地方——渾邪王舊地。
渾邪王舊地,今名為河西走廊,事實上,那裏曾經是烏孫王國立國的地盤。自渾邪王投降後,河西走廊空出大片土地。反正閑著也是閑著,不如就將這片大閑地,還給烏孫王國。然後與之結弟聯盟。那麼,這就等於給匈奴製造了一個強敵,不亞於砍了匈奴的右臂。缺手斷腳的匈奴,如果還想來騷擾漢朝,那就隻好請他們跑著來,抬著走了。
往樂觀的方麵說,搞定烏孫,那麼西域一帶的少數民族兄弟,也就容易賄賂了。如此炮製,搞定西域諸國,使之為藩臣,整個天下,就是漢朝的了。
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孔子一生的夢想。亦是後世儒徒們共同的夢想。而張騫要告訴世界,中國的天下,不僅僅是靠打出來的,更是靠走出來的。
走出去,這是強漢時代最強悍的聲音。這個聲音,響徹天空,感染大地。在那一刻,劉徹心動了。
心動,不如行動。劉徹這個巨無霸型讚助商,再次被張騫說服。馬上的,劉徹便宜拜張騫為中郎將,率團出發。
此出使團,隨從三百人,副使節若幹。人力配備,隻是小意思,更讓人流口水的是,劉徹讚助張騫帶隊西域的財禮。
為了滿足部分人的好奇心,我將劉徹讚助的財物公布出來:馬匹六百,供三百隨從使用,每人兩匹;牛羊數萬隻;黃金,錢幣,綢緞,價值數千萬。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未必是光明的。但是,駝著誘人的金錢路上,前途肯定多了一份光明。經過長途跋涉,他們終於來到金錢攻關第一站——烏孫國。
烏孫國,其首都赤穀城,距離漢朝首都長安,有八千九百裏。根據班固先生統計,其國人口約六十三萬,軍隊有十八萬八千八百人。
又據說,烏孫國跟匈奴生活習俗,基本沒啥區別。都是隨畜逐水草,牛羊吃到哪,他們就人到哪。人到哪,就在哪住下。正所謂,茫茫草原,以四野為家是也。
按理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然而,這個烏孫國王昆莫,非但不樂乎,反而有些驕傲。人一驕傲,就變得無知。一無知,就對張騫無禮了。所謂無禮,是指烏孫王依照匈奴單於,會客的模式會見張騫。
但是,張騫卻認為,烏孫王國招待他們的規格,檔次太低,根本不符合漢朝的要求。
要知道,所謂外交儀式,要跟國家力量相對稱。匈奴單於,充其量不是一個草原上的大頭目;烏孫王,亦不過是六十三萬人口的頭目。而漢朝皇帝,別名天子,通俗地講,是天下最大的頭目。
無論匈奴,無論烏孫,和漢朝相比,根本不是一個重量級別。今天,張騫是代表天子持節來見王的。既然如此,烏孫王必須因國因人而異,對外搞接待。
馬上的,張騫就對烏孫王,表示了不滿。他說了一句話,原話如下:天子致賜,王不拜,則還賜。
此話翻譯過來就是,我是代表天子來對你進行賞賜的,如果你不按漢朝的儀式拜見我,請將我們的賞賜還給我。
看到了吧,這就是金錢和國家力量的魅力。你想拿錢,就得聽話。不然,你休想得到一個子兒。然而,看在錢的份上,烏孫王沒有拒絕,按要求向張騫行拜禮。
拜完以後,張騫和烏孫王馬上進入到第二項程序,談判。
張騫給烏孫王擺出的條件是:漢朝將河西走廊還給烏孫王,隻要烏孫王舉國東遷。漢朝願意送你烏孫王一個公主,結為兄弟。從此,倆國共拒匈奴。匈奴人欺負你,就是欺負我,欺負我,就是欺負你。隻要我們聯盟起來,匈奴想來惹你和我,門都沒有。
老實說,張騫這個條件,實在苛刻。牛羊,黃金,綢緞,公主誠可貴,可是教烏孫王舉國六十三萬人口搬家,實在難啊。
於是,烏孫王當即,就否決了張騫的提議。理由如下:
第一,說漢朝怎麼個強大,那隻是你張騫個人說法。烏孫國從來沒人去過漢朝,都不知道漢朝有多大,萬一被你騙了,那不是賠大了?
第二,搬家的地點,的確是個不祥之地。匈奴昆邪王的舊地,盡管是我們呆過的祖地。但是那個鬼地方,距離匈奴單於又近,萬一匈奴看我不順眼,馬刀一揮就殺過來,漢朝又是遠水救不了近火,我還是虧了。
如今匈奴單於,為什麼不敢跟烏孫王過不去,那是因為目前居住地,距離他們遙遠,不敢妄動。用江湖那句話,安全第一。相比之下,還是呆在自己的地盤上安全啊。
事實上,以上兩點還不是大問題。現在,烏孫王麵臨最大的問題是,如果他想搬家,也是不能一個人說了算的。
烏孫王之所以不能一個人說了算,不為別的。隻為烏孫國已經一分為三,不全在他的統治之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