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呼!呼!……”
劇烈的喘息聲中,楊烈及那三十名弓弩手快速的奔跑著……
邊跑邊感慨:“尼媽!太逆天了!這麼多支箭都射不死他,甚至射不傷他。”
楊烈拿出了新兵營大拉練的架勢等一口氣跑出了四五裏地,才坐下來休息,有要是這位馮芳“大將”給他的震撼實在是太大了。
休息了一會兒,楊烈等稍稍恢複了一些體力後,便朝前那隊跟隨他殺出來的百餘黃巾軍們趕去。
那馮芳“大將”強到了這種程度,楊烈推斷怎麼樣才能殺死他們,如果是在現代,自己隨手一槍就能要了他的性命,但現在是古代,戰場廝殺自己顯然不適合,想了半天,才發現如果要想殺死這些古代大將,隻能是在近身的情況之下,而且是在一對一的情況下,對方還不能騎馬,這種情形極為苛刻很難實現。
從這位馮芳“大將”的身上,楊烈至少知道了一點此位麵那些曆史名將的實力,恐怕隨便一兩個,最起碼是百人敵,一流武將估計是千人敵,像呂布、趙雲、關羽、張飛之流估計是萬人敵。
“看來以後碰到他們,必須依靠弓箭遠程壓製了,實在不行隻能拿人命堆了,話又說回來,如果那些武將們真強得如此離譜,黃巾軍們人數再多,最終也還是要失敗的,不隻是曆史原因,隻是武將的話,黃巾軍也沒有幾個能拿的出手的啊。
天亮時分,楊烈等終於是趕上了那些潰逃的黃巾軍們,那百餘人的黃巾軍們是聽從他的安排一直往東邊走。他們害怕後麵的官兵追上來,一路上也沒有停留,等到楊烈和那三十多名弓弩手追上來的時候天色已經是微亮了。
等楊烈趕上他們的時候,卻發現除了當初跟在自己後麵殺出來的那百餘黃巾士卒之外,彙聚的隊伍裏麵還有著另外一隊潰散的黃巾軍。隻不過這些黃巾軍卻不是從他之前所在的營地裏麵潰逃出來的,而是從另外一個方向敗逃過來,最終才於他們彙聚在了一起。
黃巾起義,又稱黃巾之亂、黃巾之禍,是東漢晚期的農民起義,當時朝廷腐敗,宦官外戚爭鬥不止、邊疆戰事不斷,國勢日趨疲弱,又因全國大旱,顆粒不收而賦稅不減,走投無路的貧苦農民在張角的號令下,紛紛揭竿而起,他們頭紮黃巾,高喊“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對東漢朝廷的統治產生了巨大的衝擊,為平息叛亂,各地擁兵自重,雖最終起義以失敗而告終,但軍閥割據,東漢名存實亡的也不可挽回,最終導致三國局麵的形成。
黃巾起義初期,張角將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的信眾分為36方,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設一渠帥,由他統一指揮,為大規模的起義做好了準備。在黃巾起義之後,起義軍規模空前的壯大起來,很快便擴張到了十萬,乃至百萬眾!(這一點,從黃巾之亂結束後都能夠看得出來一點,因為後麵出現了一個比較出名的人物,就是黑山賊張燕,他手下就號稱有百萬之眾)。但最終還是失敗了。
黃巾起義,經過了十幾年的秘密準備,但起義後僅曆經9個月的時間,主力就遭到徹底失敗,究其原因:
其一,保密不嚴。由於起義計劃被叛徒出賣,使起義不得不倉促發動,各地起義軍之間的相互配合發生了極大的困難。尤其是洛陽起義流產,使東漢政府解除了後顧之憂,得以全力鎮壓外圍起義軍。
其二,軍事指揮係統不完善。從主觀方麵來說,黃巾軍缺乏有戰略頭腦的軍事領袖人物,其起義計劃的製定極不完備,起義後各地起義軍沒有迅速地集結起來,而是分散在各地孤立行動,甚至不進行相互支援配合,終於被官軍各個擊破。同時起義軍首領缺乏軍事指揮才能,張角、張梁、張寶、波才、張曼成、趙弘、韓忠等,個個都是隻知固守一城一池,或久圍堅城,與東漢軍拚消耗,不懂得運用靈活的戰術戰法,取得主動,始終被動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