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史冊,清初的多爾袞可稱作是奇人,他的遭遇非常奇特,命運也是非常奇特,連死因也是撲朔迷離,而且死後還有種種謎團籠罩在他的身上。有人褒有人貶,關於他一生,就像武則天一樣沒有蓋棺論定。
多爾袞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母親是努爾哈赤的大妃烏拉那拉·阿巴亥。大妃,就是第一妃子,正福晉,按漢人的話來說多爾袞是嫡出。大妃阿巴亥共有三子,長子阿濟格,次子多爾袞,三子多鐸。
努爾哈赤死時阿巴亥才隻有三十七歲,而努爾哈赤死亡年齡是六十八,兩人足足相差三十有餘,老夫少妻,而這位少妻十二歲就嫁給努爾哈赤,據說豐姿饒豔,可想而知,阿巴亥是如何深受努爾哈赤寵愛。而這種寵愛在曆朝曆代帶來的結果經常就是枕頭風,子憑母貴,應該說她的孩子非常有希望被立為下一任皇帝。無論立嫡還是立賢,多爾袞可說都是不二人選。多爾袞從小表現非常好。努爾哈赤生前就評論多爾袞“聰慧多智,謀略過人”,事實證明這位父親還是非常有眼光和遠見的。
可是皇位最後還是沒有落到多爾袞的頭上。
努爾哈赤死時肯定是有遺詔的。遺詔內容現在已不可考,是清史一大謎團,但是我覺得努爾哈赤肯定是想將皇位傳給多爾袞。
首先,當努爾哈赤死後,屍骨未寒,四大貝勒就合謀假說努爾哈赤有遺言要大妃阿巴亥殉葬。據說阿巴亥是自縊而死,也有人說她是被三貝勒莽古爾泰用弓弦絞死。到底怎麼死的不重要,但隻要她一死,多爾袞和多鐸兄弟倆就孤立無援。當時多爾袞隻有十五歲,多鐸更小,隻有十三歲。作為按現在說法是皇後的母親一死,多爾袞根本就再也沒有實力同四大貝勒競爭皇位。
這裏就產生了一個疑點,如果努爾哈赤不是傳位於多爾袞,為什麼四大貝勒這麼緊張?在努爾哈赤屍骨未寒的情況下就逼死了大妃,莫非她的手上掌握有真正的遺詔?而他們害怕她公布遺詔,所以幹脆逼死了她?
依我看來這位大妃當時就算手裏有遺詔也不敢公布。她心知孤兒寡母鬥不過虎視眈眈的四大貝勒,遺詔捏在她手上也是非常燙手,隻好看情況再說。可是她馬上就被被四大貝勒送上了黃泉路。她一死,多爾袞和多鐸就真的孤立無援,隻好任由年長的兄長們擺布。
第二,皇太極對待多爾袞的態度,似乎可以證明他心裏有鬼。可能他是知道努爾哈赤遺詔內容的,就是傳位於多爾袞。
皇太極即位後,對多爾袞和多鐸這兩位幼弟優待有加,尤其是對多爾袞。天聰二年,僅僅在皇太極即位兩年後,就賜號多爾袞為“墨爾根代青”,意思是“聰明王”。雖然是因為多爾袞跟隨皇太極從征察哈爾多羅特部,俘獲一萬多人立下大功,但“聰明”二字似乎很有深意。為什麼不封“勇猛王”或者“年少有為王”?雖然隻是比方,但這二字意味實在非常深長。
多爾袞肯定隱約知道母親的死因,他不可能不懷恨在心,但是由皇太極對他的態度來看,這位少年貝勒當時肯定是隱忍不發一言,表現得一無所知,對皇太極忠心耿耿,跟著他四處征戰。
皇太極明知他不可能不會對母親的死及皇位的歸屬產生疑惑及仇恨,但是少年多爾袞表現得實在無懈可擊。這位皇太極也不得不表現出大度風範,給多爾袞的賜號都可以表明他心底的稱讚——我現在已經坐穩皇位,如果你跟我唱反調,還提那檔子舊事,那麼你必定沒有好下場,可是你裝作不知道,實在是個聰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