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多爾袞其人 六(1 / 2)

孝莊在崇德三年終於生下一個男孩,據說出生時紅光衝天,香氣繚繞不散。他就是後來的順治帝福臨。這時孝莊已經二十八歲,距離她嫁給皇太極已經過了整整十五年。

這十五年裏發生了許多大事。皇太極即汗位;扳倒了三大貝勒;得到多爾袞所獻的元代傳國玉璽之後,改元崇德,正式宣布即帝位。盛京擴建,分封後妃。中宮皇後當然就是孝端,而當時還有四位皇妃。永福宮莊妃——後來的孝莊排在最末,第一位是關雎宮宸妃,第二是麟趾宮貴妃,第三位是衍慶宮淑妃,最後才是永福宮莊妃。這十三年裏,多爾袞東征西討,大半時間不在盛京。大清越來越強大。可是深宮裏的女人,基本跟外界任何事情無關,唯一可以做的事情便是替皇帝生兒育女,把皇族血脈發揚光大。

孝端終於有了自己的骨肉,可是她要麼不生,一生卻連生三個女兒。女兒不能繼承皇位,因此毫無意義。但與此同時,孝莊也是連連有喜。十年裏也是連著生下三個女兒,福臨是她的第四個孩子。這三位公主分別是皇太極的第四、五、七女,後來都一一長大,招了自己的額駙。

孝端對這位也算是科爾沁血脈、說不清什麼輩份、自己侄女的兒子、自己丈夫的兒子喜愛得跟親生的一樣——因為她自己沒有兒子,眼看年齡大了也不可能再生得出來。而且多年後宮生涯,這位侄女始終堅定地站在自己身邊,對長輩溫順有禮,從不參與後宮爭風吃醋那一套。哪怕被自己的親姐姐——皇太極第一寵妃關雎宮宸妃擠兌來擠兌去,依然恭謹有禮。孝端當然非常滿意,對這位小輩也是關懷備至。

於是我們可以猜想,在皇太極忽然去世後,多年前的聯盟此時終於發揮作用。福臨能夠登上皇位,這位孝端後的作用肯定非常大。前麵已經說明,孝端把福臨當成自己親生的兒子一般。她當然希望自己侄女的兒子、差不多自己親手帶大的福臨登上皇位。我們可以猜測,多爾袞在母親去世後,也許無形中把這位女人當成自己母親的化身。而孝端後的的確確是位非常賢德的女人,連皇太極都一直對她敬重有加。她的話對多爾袞十分有分量,並不是猜測中的多爾袞跟孝莊有所曖昧,才把她的兒子推上皇位。

試想,一位連生四個孩子的女人,就算她曾經國色天香,可那時都已經三十三歲了,肯定姿色大減。而多爾袞連年征戰,收取美女大把,難道還會對這樣一位半老徐娘念念不忘?估計還是友誼,是當初在孝端後的照料下大家一起生活了一段時間所產生的盟友之情。即便當初可能兩小無猜、有什麼苗頭,但早就時過境遷、物是人非了。

多年前的聯盟終於產生效果,順治、孝端和孝莊正式入主紫禁城。

本文黃石原創,請登陸17K,支持正版閱讀

孝端死於順治六年。如果說因為這位姑母在,所以多爾袞和孝莊不好意思混在一起。孝端現在終於撒手塵寰,多爾袞和孝莊都已年近四十,時日無多,該可以大明大方續舊情了吧——如果有舊情的話。

可是史載多爾袞的王妃這年十二月才剛剛去世。也就是說,多爾袞是有正妃的,如果孝莊要嫁給他,這位王妃一直存在,他們倆將置她於何地?何況這位王妃也是蒙古博爾濟吉特氏,說來說去還是沾親帶故。

這時多爾袞已經位極人臣,尊號為皇父攝政王,見皇帝可以不用下跪行禮。他已經站在了權利的頂峰,已經升無可升,除非再進一步成為皇帝。也許正是有人看出這點,試探拍馬,提出反正多爾袞王妃已死,如果娶了太後孝莊,那多爾袞不是名正言順的成了真正的皇父嗎?

於是有了那道野史所載是錢謙益所撰的表章。我們再仔細看看那道表章:

朕以衝齡踐祚,定鼎燕京,表正萬方,廓清四海。藐躬涼德,曷克臻斯?幸內稟聖母皇太後訓迪之賢,外仗皇叔攝政王匡扶之力;一心一德,斯能奠此丕基。顧念皇太後自皇考賓天之後,攀龍髯而望帝,未免傷心;和熊膽以教兒,難開笑口。

幸以攝政王托股肱之任,寄心腹之司;寵沐慈恩,優承懿眷。

功成逐鹿,抒赤膽以推誠;望重揚鷹,掬丹心而輔翼。金縢靖亂,立姬公負扆之勳;鐵券酬庸,令邱嫂轑羹之怨。借此觀臚萱室,用紓別鵠之悲;從教喜溢椒宮,免唱離鸞之曲。與使守經執禮,如何通變行權?既全夫夫婦婦之倫,益慰長長親親之念。嗚呼!禮經具在,不廢再醮之文;家法相沿,詎有重婚之律?聖人何妨達節,大孝尤貴順親。朕之苦衷,當為天下臣民所共諒。其大婚儀典,著禮部核議奏聞,候朕施行。欽此。

不用我說,大家就可以看出破綻,首先對多爾袞的稱呼是“皇叔攝政王”。要知道在順治五年,多爾袞的尊號就已經是“皇父攝政王”,這裏卻稱呼“皇叔攝政王”,這是一大破綻。如果這道表章是多爾袞上尊號為“皇父攝政王”之前,那麼在孝端沒死、多爾袞的正妃博爾濟吉特氏也沒死的情況下,孝莊就已經公然準備下嫁多爾袞,這可能嗎?

再者,措辭實在很無恥,通篇就像嘲諷搞笑,一點不具備政治味道。尤其那兩句“既全夫夫婦婦之倫,益慰長長親親之念。”這兩句把皇太極置於何地?娶他的遺孀以慰他的在天之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