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清明時節雨紛紛(1 / 2)

第一二二章清明時節雨紛紛

瀚住的山,叫三華山。

第二天一早,顧夫人就帶著小秋、袁梅上路了。小姑用舟將他們送上岸,眾人在岸邊依依不舍,揮手道別。小秋沒有再用獨輪推車,因為他們是上山,要拾階而上,走很遠的山路。沿途陸續遇到了一些上墳掃墓祭祀的人,“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原來已是清明。

清明是緬懷的日子,是思念的雨季。淋淋的細雨,淡淡的微風,是大地的歎息,蒼天的眼淚,是生命的又一次輪回。時光幾度荏苒,宿草幾度榮枯,回憶化為一陣嗚咽低吟和墳上的幾柱香火,隨風而逝。

小秋每次過清明,心裏總是酸酸的刺痛,因為他親人去世的早,連上墳的地方也找不到。讓他如何不傷痛?生前不能盡孝,故後不能祭祀,無法報得三春暉的心情,莫過於此。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自古以來清明就是斷魂的沉殤,也是尋人的日子――不管你尋找的是活人,還是死人。

生與死的距離僅僅是一處墳塋。

袁梅戴著一頂草帽,跟在顧夫人後麵。

山勢很陡,石階很窄,僅能容一人攀援。蒼鷹盤旋,鳥音婉轉,猿聲陣陣,雲霧繚繞。崇山峻嶺,山巒重疊,一山更比一山高,仿佛直入雲霄。

袁梅依然是純麻長裙,一副農婦打扮,娉婷風姿和“柳夭桃豔”的嬌態,令人心儀神往,為之傾倒。美麗決非罪過,而是一道魅力無比的靚麗風景,美化著我們的生活並將世界裝點得姹紫嫣紅、絢爛繽紛。

她的背景讓人賞心愜意、想入非非,如果換成純,小秋該怎麼辦?會不會衝上去,就在這群山之中,和她瘋狂的做愛?

那會是怎樣的一種率性而為的銷魂滋味。

行到半途,僅能容一人的狹窄山路中,竟然有一僧一道在下棋。

僧手撚佛珠,慈眉善目,大有淩雲之氣,道身背桃木劍,離塵脫俗、飄然欲仙。棋盤放在路中,幾乎占據了整個路麵,僧執黑子,盤膝打坐,道執白子,一腳臨空,兩人均半懸於峭壁,如入雲霧卻紋絲不動,心無雜念,專心弈棋,仿佛已經入世,時光已經凝固。

唯有鳥語花香、微風拂麵,蒼鷹在空中自由盤旋,飛得近的時候,仿佛就在頭頂,難道它們也在觀棋?

小秋一行實在不忍打擾,可是不從棋盤上跨過,又不能通過,若大刺刺地從棋盤上跨過去卻又太不禮貌了――進也不是退也不是。

袁梅示意大家停下來,先等等再說。

僧與道一劫一斷,正殺得是天昏地暗,難解難分。

看了一會,僧落了一子,袁梅在一旁說:"高僧的這一劫下得好。"

小秋對於圍棋隻懂粗略,不由討教:"為什麼?"

袁梅說:"博弈之道,貴乎嚴謹。高者占腹,下者占邊,中者占角,此棋家之常法。高僧的這一劫就是要逼對方開劫,被開劫的次數越多,其劫才越少,就越不利。"

"嗯,是這樣。"小秋似懂非懂。

說話間,道士斷了一子,袁梅點頭稱讚:"這一子斷得好。"

小秋問:"為什麼斷得好?"

袁梅解釋說:"圍棋諺雲’棋逢斷處生’!在高手對弈,’斷’是嚴厲而巧妙的手法。攻擊中,’斷’是為了隔而殲之;在防守中,’斷’可以借勁騰挪;對殺中,’斷’是緊氣妙手,斷很重要,道土的這一斷就巧妙地解開了這一劫。"

僧漫不經心地看了袁梅一眼,又下了一子,袁梅大聲叫好。

小秋看了半天,不知所以然,忙問:"高僧好象被吃了幾子,怎麼會是妙手呢?這一子好在何處?"

袁梅說:"這你就不懂了,下棋關健要爭主動,寧輸數子,不失一先,與其戀子以求生,不若棄之而取勢;與其無事而獨行,不若固之而自補。高僧雖然被吃了幾子,卻仍然占了先機。"

這次道士忍不住看了袁梅一眼,想了很久,方才落子,落的卻是另一個方向。袁梅看了看,拍手叫好:"妙!妙!妙!"

小秋更看不懂,喃喃的道:"沒有斷,好在何處?"

袁梅耐心地解釋說:"高手對弈也不能’見斷就斷’。圍棋的妙就妙在這裏,有斷不斷、引而不發,這在圍棋裏是試應手,開劫以換取劫才的利益。"

――"行棋的大忌就是隨對方落子,對方越是想在這個地方這個時間開劫,我們就越不能隨之而動,我們應手的地方,很可能是對方最不希望我們落子的地方。而這個劫什麼時候開,開到什麼程度,主動權是掌握在我們手裏的。"

――"道士這一子妙就妙在從對方手裏拿回了主動權。"

一僧一道停了下來,詫異地看著袁梅,眼中均有些驚訝和讚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