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間裏突然安靜了,沒有一個人說話,最後的描述讓大家感覺到了一股寒意,良久,還是小陳打破了沉靜:“女人發起毛來,比老虎還可怕,一樣可以吃人。”
“說什麼呢!”那個年輕的女孩子突然瞪了小陳一眼,波光流轉,小陳對上她的眼神,立刻笑著低頭下去,駱天覺得這兩個人肯定不一般,他咳了一聲:“都怪我,說得太多了。”
“讓他們長長見識也好,平時也不多用用功。”付館長笑道:“這個男人和女人的問題比哲學還抽象複雜,你們以後有的是時間和機會去研究,現在先著眼於眼前吧。”
駱天點頭:“繼續工作吧,現在是玉帶鉤。”
帶鉤就是是古代貴族和文人武士所係腰帶的掛鉤,古又稱“犀比”。多用青銅鑄造,也有用黃金、白銀、鐵、玉等製成。帶鉤起源於西周,戰國至秦漢廣為流行。帶鉤是身份象征,帶鉤所用的材質、製作精細程度、造型紋飾以及大小都是判斷帶鉤價值的標準。
在新石器時期的良渚文化遺址中,發現一種長方體玉出現於墓葬屍骨的下半部,屬於腰帶的一部分。器型多呈長方體形或扁長方體形,有長型和短型之分。長度在3-8厘米之間,通體光素無紋。一端有孔,為兩麵對鑽而成,可穿繩結係,其作用相當於帶鉤的鉤鈕。另一端琢磨成彎鉤狀,鉤頭向內彎曲,末端稍尖圓,可鉤係腰帶。雖與常見形製不同,但作用應該是鉤掛,相當於春秋戰國以後的帶鉤,這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玉帶鉤,是古玉帶鉤製作的初始狀態。
西漢時期是古玉帶鉤發展的鼎盛期,玉帶鉤的製作在繼承戰國時期器型和技法的基礎上又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創新。一般來說,西漢時期的玉帶鉤選料講究、琢磨細致、刀法簡練、質量上乘。同時數量也比較多。這一時期,玉帶鉤大多通體光素無紋。鉤首頭形也雕琢得非常簡潔,有的僅存輪廓,有的隻是刻劃幾刀而已,但都粗獷有力,規整潔淨。即使有的鉤身有陰刻紋飾,也是非常簡單、挺拔、有力。有的僅在鉤麵琢磨幾道弦紋,或在兩道弦紋中間壓**斜磨,形成縱向凹槽,看似凸脊一般。值得一提的是,西漢時期玉帶鉤的鉤麵開始出現了淺浮雕蟠螭、鳳鳥等紋飾。
“玉龍附金帶鉤,玉龍作∽∽形變體,龍尾嵌套金質帶鉤,通長14。4厘米。”駱天又拿起另外一件帶鉤,這一件不是玉製的:“琉璃製帶鉤,長7。8厘米,螳螂型,晶瑩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