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是聽秩事聽舒服了,還想要。
“漢代流行的舞女玉佩,並非漢代獨創,其淵源當在春秋戰國之交。早年在河南洛陽金村一座戰國早期大墓中,曾出土一件雙舞女玉佩,她們用白玉鏤空,減地法琢成,扁平片狀。也是杏目、凸鼻,小口。額上發梳成半月狀,兩鬢卷曲。身著長裙穿窄袖,斜裙繞襟,腰係寬帶。翩躚起舞狀,左右手分別上舉或彎於腹前,長袖交於頭頂或垂於腰側。”
“漢代的舞女玉佩年代,較早的標本見於西漢文、景(帝)之際,最晚的標本到東漢、安順(帝)之時仍有孑遺,其中尤以西漢晚期最為常見。它雖延用了大約300之久,但不同時期造型、做工特點還是相當顯著的。如西漢文景時期的舞人玉佩,器形多呈較為規整的長方形,人物雖多數為女性特征,但也偶有男性。麵部表情呆滯,舞姿生硬,動感不強。做工上基本鏤空,紋飾均用陰線刻劃,雖很繁褥,但既淺又不流暢。”
“元平(帝)時期的舞女玉佩,器形打破了規整對稱的約束,完全依造型要求而定。人物皆為年輕女性,麵目俊美,身材苗條,舞姿生動。做工上鏤雕而成,紋飾除用陰線勾劃,還用減地法修成邊棱凸起的凹槽,既突出了表現形式,又增加了人物的立體感。東漢安、順(帝)時期的舞女玉佩,與西漢元平時期大致相似,隻是頭上多了長發和兩支長笄,肩披帛帶,衣著紋飾日趨繁褥。”
駱天一講完,小陳立刻拿過來一塊舞女玉佩,看完之後“哦”了一聲:“這是文景帝時期的做工。”
“沒錯。”駱天點頭。
“不過真的和美女沒有關係嗎?”小陳一問,那位年輕的美女工作人員轉過身來,突然給了他一拳,嘟著嘴巴,明顯地不高興了,這不是有一腿是什麼?
駱天玩心上來了:“其實要說和美女有關,那是肯定的。”
這不說還好,一群人豎起了耳朵,都想一聽究竟,駱天說道:“使用這種舞女玉佩的除了王候,就是王後或寵姬。如河北滿城所出為中山靖王妃竇綰遺物,江蘇徐州石橋為楚王趙姬之物,北京大葆台女墓主的年齡與廣陽王相差20歲,更可能是後來所納的舞妓小妾。”
“就這樣?”大家明顯地不滿意。
駱天有點蒙,腦子一轉,立刻說道:“難道你們沒有聯想到一位偉大的女性?”
“誰?”大家異口同聲地問道。
“舞蹈皇後趙飛燕啊,趙飛燕即西漢孝成皇帝的皇後,平原縣人,幼學歌舞,因其體態輕盈,舞姿優美號稱飛燕。成帝出行,過平原時行樂,宴飲歌舞助興,見飛燕而喜帶回宮中,先封婕妤,後立為皇後,受寵十年。這是這樣一位幸運的皇後,最終還是因出身卑賤未逃脫被貶自殺的悲慘結局。要說用舞女玉佩的女人,她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