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件函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信封,眼前的自然是古代的信封了,要說信封麼,再值錢也值不到哪裏去,可是這件東西能夠被劉去與龍吐水放在一起,自然有些特別之處了。
“這是雙鯉魚。”付館長也看出來了。
漢以前,“雙鯉魚”就是古代的信封。這種信封和現在用紙糊成口袋形的信封不同,它是用兩塊魚形的木板做成的,中間夾著書信。
秦漢時期,有一部樂府詩集叫《飲馬長城窟行》,主要記載了秦始皇修長城,強征大量男丁服役而造成妻離子散之情,且多為妻子思念丈夫的離情,其中有一首五言寫道:“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長相思,下言加餐飯。”
這首詩中的“雙鯉魚”,也不是真的指兩條鯉魚,而是指用兩塊板拚起來的一條木刻鯉魚。“呼兒烹鯉魚”,即解繩開函,“中有尺素書”即開函看到用素帛寫的書信。這種鯉魚形信封沿襲很久,一直到唐代還有仿製。
漢代文書以簡牘為主,簡牘由竹木製成,長度大約為漢尺l尺。為防散亂、泄密,將簡兩塊對合,文字向裏,外麵結繩處加上封泥。到漢末,個別書信已有用紙的。後來,信封逐漸被人們廣泛使用。明、清代的信封和現代的信封大體相同,但寫法不同,信封的正反麵都寫字,而且由於寫信的對象身份地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寫法。
和西方一些國家比較,中國使用信封較早。1696年5月16日英國人詹姆斯&;amp;amp;#8226;奧吉爾維第一次用信封裝上信寄給內務部長是西方最早的信封,現保存在英國公文書局。
“這是秦朝時期的‘雙鯉魚’,中間是木板,它貴在魚形木板上裹了犀牛皮。”駱天說道:“中國古代完全是有犀牛的,這個毋庸置疑,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在作品《九歌。國殤》中寫過: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這裏說的犀甲就是指犀牛皮製的鎧甲。中國古代存在兩種犀牛,犀:雙角犀牛、兕:獨角犀牛,最好的皮甲以兕皮為原料,大獨角犀為犀牛中體型最大者,我隻聽說過用犀牛皮做盔甲的,還真沒有見過有人拿犀牛皮做信封,而且還是秦朝的信封。”
“看來就是因為罕見,所以劉去才來了興趣,這個劉去盜墓一方麵是為了財富,另外一方麵純屬獵奇。”歐陽天插話進來,其他人表示讚同,歐陽天又說道:“犀牛皮本身就非常堅韌,鞣製以後完全可以超過普通牛皮的性能而同樣輕便,隻是犀牛的分布和數量決定這種皮甲的珍貴性,不知道用犀牛皮做信封的這位仁兄是誰,實在是可惜了。”
“這個隻用問劉去了,他是從哪裏弄來的。”飛天幹瘦的臉上擠出一個詭異的笑容來:“不如試試招魂大法?反正劉去的屍體在這裏。”
所有人打了一個哆嗦,一律無視這個建議,付館長更是皺起眉頭:“飛天,你都一大把年紀了,不要嚇唬這些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