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的地方離公司不過十多米遠,駱天卻覺得很漫長一般,或許是內心裏急切地希望婚禮的到來吧,一到公司,駱天就奔進了工作間,一刻也沒有遲緩。
剩下的藏品中,駱天首先合來的是一塊七彩石,完全沒有經過任何加工的七彩石,在國內的話,隻有湖北黃石和貴州兩個地方出產七彩石,這之中,又以黃石出產的七彩石為佳,就像自己手上的這一塊,正是黃石出產的。
黃石素稱“江南聚寶盆”,礦藏極其豐富。黑色金屬有鐵、錳,有色金屬有銅、鎢、鉬、鋅、鉛、鈷、鎳,貴重金屬有金、銀,稀散元素有鍺、镓、**、銦、硒、鍶、錸、碲等。黃石的礦藏多呈多金屬共生狀態。其接近地表的部分,在日曬雨淋等外因作用下,就會發生一係列化學變化,七彩靚色就是這種長期變化的結果。礦石中含的金屬、非金屬成分越多,其顏色也就越豐富越鮮豔。據測定,黃石七彩石比重3。3—4,硬度因礦物成分而異,最高可達5---6。
七彩石的外觀就像是有一顆顆如辣椒籽、魚籽般大小,呈現七彩靚色的小晶體,密密麻麻地附著於凸凹不平的石體上,一團團一片片,晶光閃爍,五彩繽紛,照得人眼花繚亂,而且黃石所產的七彩石產量並不多,隻是上世紀末,一些礦山產出過這種石頭。因其觀賞價值極高,來自港澳台地區和歐美國家的收藏人士欣喜若狂,大量收購。現在這種觀賞石在當地已很少見了,像現在這一塊未經任何加工的七彩石就更加難能可貴了。
駱天可能是下意識地將最罕見最貴重的幾樣藏品放在了最後,人都有一種壓軸的心理,駱天不自覺就遵守了這個規律,現在他手上拿的就是一件郎窯紅的瓷器,而且屬於郎窯紅中的牛血紅。
郎窯是清代的官窯之一,即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1705-1712),江西巡撫郎廷極督理監燒的禦窯,郎窯紅這個名字和這位江西巡撫郎廷極不無關係。
郎窯的產品除郎窯紅外,還有郎窯綠,郎窯蘭釉及描金、郎窯青花、五彩等。而郎窯的最大成就是恢複了明中期失傳的銅紅釉燒造技術,成功地燒成著名的郎窯紅。以銅原料作為著色劑,早在漢代的鉛綠釉陶器上就使用過,鉛綠釉就是銅在低溫氧化焰中的呈色。
高溫銅紅最早出現在唐代的長沙窯,另在唐長沙窯和宋代均窯中還作紋飾使用過。真正燒成渾然一色的銅紅釉瓷器始於元代的景德鎮窯,釉色為暗紅色。它為後世銅紅釉的發展打下了基礎。到明早期的永樂、宣德年間景德鎮窯才真正燒成通體鮮紅的高溫銅紅釉瓷器。可是到明代中期這種燒造技術就失傳了。直到200多年前的清代康熙朝,在郎窯中才又成功地燒製出高溫銅紅釉瓷器。
郎窯紅的典型特點是:色彩絢麗,紅豔鮮明,且具有一種強烈的玻璃光澤。由於釉汁厚,在高溫下產生流淌,所以成品的郎紅往往於口沿露出白胎,呈現出旋狀白線,俗稱燈草邊。而底部邊緣釉汁流垂凝聚,近於黑紅色。為了流釉不過底足,工匠用刮刀在圈足外側刮出一個二層台,阻擋流釉淌下來,這是郎窯紅瓷器製作過程中一個獨特的技法,世有“脫口垂足郎不流”之稱。
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社會經濟比較繁榮,製瓷工藝達到我國曆史高峰。凡是明代已有的品種不僅都能燒造,而且大多有所提高或創新。由於有一個在位60年的乾隆皇帝酷愛藝術,在他的倡導下,郎紅器比康熙更成熟和多有極精的產品問世。另有,乾隆時期郎紅中的薄釉器,色如雞血,稱為“雞血紅”;釉層較厚,色彩深豔,猶如初凝的牛血,稱為“牛血紅”。郎紅釉是以銅為著色劑,用1300℃高溫燒成。由於對燒成的氣氛、溫度要求很嚴,燒製一件成功的產品非常困難。因此當時有民諺說:“若要窮,燒郎紅。”所以郎紅器在當時就很昂貴。
郎窯紅除了上麵說到的主要特征外,還具有康熙朝的時代特征。一是胎骨潔白細密而堅硬,足底露胎處有火石紅;二是口沿塗有粉質的粉白釉或漿白釉,且多有破泡;三是修足有平切式、平切棱角略園式、滾園式或為裏收外斜削的二層台式;四是器身紅釉與足除露胎處有一條白色線;五是器型獨特如觀音樽、油鎚瓶,笠式碗等都是康熙時極為流行的造型;六是大多數無款,偶有青花“福”、“壽”、“大清年製”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