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一章 獻給奧巴塔拉的花束(1 / 3)

加納科喬的邊緣區域,一隻白色的猴子正在斷壁殘垣之間緩慢的攀爬著。它的背上還有一隻雞。這隻雞被一根藤條綁在猴子的身上。雞的喙是碎的,似乎前不久撞在了什

麼東西上。另外,猴子的腰上還幫著一個碩大的蝸牛殼,直徑十厘米的那種,蝸牛殼裏麵還有土壤。

猴子走得跌跌撞撞的。

它現在處於一個非常奇妙的狀態。它知道自己在思考。對的,沒錯,一直到某些特殊或然神出現為止,在地球上,就隻有“智人”這一個物種知道自己在“思考”。

當然啦,當然,其他動物並非不會思考。實際上,動物比人類想象中要聰明得多。2016年鳥類學家哥斯福(Bob Gosford)就發表報告,強調有許多記錄顯示,黑鳶(Milvus migrans)與褐隼(Falco berigora)在澳洲北部造成野火擴散。黑鳶與褐隼的種名表示,它們連屬名都不同,完全不是一個種。但是這兩種鳥都會叼著野火的火源,在草原上擴大火勢。這一點,很多消防員都有目擊報告。但是在澳洲之外的

地方,其他的黑鳶與褐隼都沒有這種行為——這就代表這並非是本能反應,而是某隻“燧鳥氏”突然開竅之後,猛禽自發完成種間學習的結果

也得虧這種事隻是偶然發生在澳洲,並且還是在21世紀才學會。如果這種事發生在非洲—歐亞大陸【或稱“舊大陸”】,那人類文明的進展都會受到巨大的衝擊。黑鳶與褐隼並不是大腦最為發達的鳥類。實際上,鸚鵡和烏鴉智商明顯要高於這些腦子裏隻有吃肉下崽的猛禽。如果隻看上界的話,鳥類甚至有可能具備“保存火源”的智

力。這一度顛覆了人類對“智能”的認知。鳥類的大腦和人類的結構差異很大,它們大腦的主要部分是膨大發育的紋狀體(在包括人類的哺乳綱,紋狀體中被新皮層覆蓋包裹,主要負責非陳述性記憶的形成和決策、情緒等“潛意識”活動)。蜥形綱—鳥綱的生物在大腦上天然就劣於哺乳綱。但是,作為恐龍時代在現代的殘響,鳥類的大腦也是經

過了上億年的發展。紋狀體在鳥類那最後也發展出了類似人類大腦皮層的複雜功能與腦區劃分。

鳥類有可能擁有智能,但是這個“智能”或許會與人類截然不同。不,不隻是鳥類。不同物種的神經元在功能上沒有本質區別,而具體到一件行為上,需要的神經元也未必很多,就算是腦子絕對/相對不夠大的動物,在處理一些特定任

務的時候完全有可能構建出一個媲美甚至超越人類的小規模高效神經網絡。肉食亞目的貓貓狗狗在“吃肉”這件事上,會表現得比人類預估得更加聰明。很多野生動物的認知能力到底在什麼水平是個很難說清的事情。它們並非沒有腦子,而是不屑

於用腦子琢磨打獵之外的事情。人類慣常將貓狗的智商想象得非常低。但這本質上是過去實驗沒有控製變量的結果。新的研究在重新設計實驗並精確控製變量後發現貓至少比之前估計得聰明,因為之前

很多看似無法很好掌握並通過的行為測試僅僅是因為設計得不符合貓的興趣,所以貓兒不配合。

它們無法在“打獵”之外的事情上分配計算資源。

如果將肉食亞目的智能提高到靈長類的水平,或許……它們的文明,研究相對論的終極目標也隻是“去其他星球爽快的打獵”,除此之外沒有任何討論。

啊,不對,可能將它們的智商提升到那個水平也不一定有用。建立文明,需要一個叫做“共同想象”的特殊能力。即,同一個群體的所有成員,都需要相信同樣的“不存在的概念”,並借由這個“相信”來區別“同伴”和“非同伴”。而哪怕是人屬動物之中,或許也隻有智人有這種能力。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馬鹿洞人、佛羅勒斯人、澎湖原人等其他人科人屬的物種,都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因此除尼人外全都在大約七萬年前被快速擴張的智人一波帶走,盡數滅絕;智力與體能都高於智人的尼人,就是因為缺少共同想象的能力,所以無法獲得智人那樣的組織度,族群

擴張無力,沒有走出歐洲,最後在歐洲火山頻繁活動期中踩了毒圈,後慘遭滅絕。】總的來說,“感覺到自己在思考”這件事,其實是非常困難的。絕大多數具備“智力”的生物,都不會往這件事上傾斜大腦的計算資源。“意識到自己其實在思考”這件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