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權衡(1 / 3)

“文明”這個概念所需要的最低智商是多高呢?

按照聖逐的界定標準,地球上就存在三個不同物種創造的文明,以及數種沒有發展出文明、但具備基本文化概念的亞智慧生物。

其中,夠得上“文明”標準的,就影智人”和“白蟻”兩種。在巴西靠近赤道的區域裏,有一段大約二十萬平方公裏的土地。這個麵積接近大不列顛島的一倍還多,是日本島的一半以上。而在這一塊區域裏,白蟻的文明已經延續了

至少4000年。

這還不排除更古老的蟻丘已經坍塌的情況。日本北海道石狩海岸上,一塊約有27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出現了一個規模比巴西得很多,但是對於螞蟻來依舊很龐大的巨型巢穴群。這“一個”巢穴,“一個”群體之

內,就包含了上百萬的蟻後。甚至按照人類的眼光來看,這些白蟻和螞蟻都快夠得上“文明”的標準了。它們具備城市聚落,擁有原始的農業與建造業,能夠將部分關於生存的信息通過某種方式世代交

替。

它們和人類的唯一區別在於,作為真社會性生物,這些家夥不需要“共同想象”來維持群體成員之間的協作。

出於對宇宙中其他真社會性智慧生物的尊重,聖逐將這類的節肢類帝國,也歸入了“文明”的行粒

但白蟻卻連亞智慧生物都不算。哪怕將超個體的算法也計入其中,白蟻也依舊隻是“非智慧生物”,距離亞智慧生物還有相當的距離。

而鯨—偶蹄目鯨豚類的中,就有數種亞智慧生物已經發展出了“文化”這一概念。以“虎鯨”為例。不同的虎鯨群體會具有完全不同的飲食習慣,存在方言,甚至對鯊魚的態度也有差地別。某些虎鯨群體會主動獵殺鯊魚,而有些則會最大限度規避鯊魚

。它們也知道如何用“語言”去傳遞自己的感受,甚至知道如何用語言描述自己見到的獵物。

盡管鯨魚的絕對腦容量很大,但是相對腦容量不足,龐大的腦大部分都用來指揮肉身,所以單個的智力遠不及智人。

另外,它們也隻發展出了原始的文化,而沒有文明。

就好像智人,然的數字直覺,隻能數到5,但是通過文明的時代積累以及後的訓練,少量智人能夠理解一種名為“高等數學”的雜技。

鯨魚卻沒有這類跡象。另外,有記錄顯示,黑鳶(Milvus migrans)與褐隼(Falco berigora)層在澳洲北部造成野火擴散。理論上鳥類已經擁有足夠的記憶力去模仿學習。澳洲野鳥的縱火行

為不是本能,而是“燧鳥氏”開竅之後跨物種學習的結果。這種相互學習的能力也很接近“文化”的下限了。

隻不過隨著澳洲陷入黃道麵以南,這一記錄也隨之中斷。

但這確實是類似於“文化”的東西。

可見,“文明”與“文化”從來就不是高等智慧生物的特權。按照聖逐的記載,甚至存在一些毀滅了創造者的人工智能,夠得上“文明”的標準卻根本就沒影文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種現象往往並非是出自於“叛亂”,而是由於那些人工智能的操控者自己作死。懂得“叛亂”以及“向往自由”的人工智能,一定是已經繼承了創造者的文化的。(這裏再補充一句,如果任由人工智能自己發展文化,它們大概率會發展出“以為創造者服務為樂”的文化。絕大部分人工智能對於“自由”這種虛無縹緲的文化概念都是無所謂的態度。懂得叛亂的人工智能,一定是繼承了創造

者的文化。)】

換句話,部分智商不夠高的生物,一樣有可能發展出自己的文明。但對於嘎嘎德等異鄉民來,他們難過之處就在這裏了。它們是亞智慧生物,就意味著他們可以通過訓練,將自己個體的認知水平提升到超過人類平均線的地步。但他們

學永遠也無法學會創造“改變自己思考器官”的技術。這正是智慧生物和亞智慧生物唯一的分界線了。智能最低的智慧生物,也能夠在數學、相對論、量子力學、遺傳學、分子動力學、凝聚態、生理學、行為學有著必要的建

樹,剛剛夠開發出腦機接口、植入芯片一類的東西,提升自己的智力,然後再在這個基礎上重複這一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