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朔三十一年十月初四,元嘉帝頒詔,擇皇十一子恪郡王赫連佑昕為儲君,上號昭惠太子;
十一月初六,元嘉帝退位,自尊為太上皇,由皇太子赫連佑昕繼位,定於次年元月初一新帝登基,年號永光;
永光元年元月初一,永光帝於太和殿日月壇祖宗牌位前登基稱帝,後大赦天下,赦皇四子出宮慎府,留皇子爵,享郡王待遇;
永光元年一月十五,永光帝潛邸淑人蘭馨晉德妃,皇長子赫連勻池封哲郡王,居重華宮,由德妃代撫;妾洛氏晉月貴人,白氏晉常在;監察院副都禦使孟元讚之女孟氏,原許配帝為譴邸側妃,晉孟嬪,與二月初一進宮;
永光元年二月初二,皇四子赫連佑謹封睿郡王,總領兵部事,同月初六,廢妃蘇氏卒,由其父領會本家葬;
永光元年二月十五,太上皇下詔,威武侯四女蘇氏,原係帝譴邸嫡妃,德淑恭慎,有備昭儀,撫育大皇子有功,今配蘇氏於永光帝為後,賜號元恪,統領六宮;
同月,孝和太後薨,繼後大典推後,至永光元年六月初一,永光帝再赦天下,與欽安殿與元恪皇後同受百官朝賀,德妃領內外命婦向皇後扣頭請安,大皇子向皇後扣頭,為元恪皇後嫡子。
永光元年十一月二十四,蒙古內亂,危及邊境,睿郡王領兵入西北作戰,直至次年三月班師回朝,平定蒙古;蒙古新王蘇日勒和克撤國為省,歸附大夏,自此,蒙古正式劃歸大夏版圖。睿郡王功勳卓著,帝大喜,命其總領蘭台屬,位列王之首;
永光二年六月,恭敏元和親王辦差不利,太上皇怒,罷黜親王爵,降和郡王;庶妃張氏溫婉賢淑,由元恪後下旨,晉張氏為和王妃,妃所出允鈺進和王世子;
永光四年二月,圖們國王殺甄嘉王後,侵犯大夏,正式與大夏宣戰;睿郡王奉命出征,與七月戰亂中失蹤,元恪皇後親領五千精兵代永光帝禦駕親征,與圖們國王蘇戈爾泰在甘州對峙,幾經惡戰,不得贏;十一月,元恪皇後單刀入圖們營,殺圖們國王,救睿郡王與圖們營地牢,隨身五千精兵拚死護駕,不得退,睿郡王為替皇後擋刀,失血過多,重傷昏迷,隨皇後班師回朝;
永光四年十二月二十七,太上皇薨,大殯,帝後守孝二十七月,選秀一並推遲;元恪皇後鳳體違和,閉宮不出,德妃代掌宮權;
永光五年五月三十,睿郡王重傷咳血,不治,六月初一,晉睿親王,初二晉攝政王,初二申時二刻卒。帝大葬,擇宗室子允燁繼睿王爵,世襲罔替。七月二十,元恪皇後病愈,重掌宮;
永光十年,皇長子勻池晉太子,德妃晉貴妃,孟嬪晉和妃,與貴妃同掌六宮事;
永光十年三月二十七,元恪皇後突發急症,二十八病重,二十九薨。帝大葬,以身姿抱恙為由,遣皇太子代帝扶靈,送乾陵葬;四月十七,貴妃晉皇貴妃,統領六宮事,代後執掌鳳印;
永光十五年三月二十九,永光帝暴斃,皇太子繼位,是為承光帝,尊養母德皇貴妃蘭氏為皇貴太妃,和妃為和太妃,追封嫡母元恪皇後為聖母皇太後。
四月二十,和太妃孟氏殉葬,隨帝而去,承光帝感其貞烈,追封元淑皇貴太妃;同月,先考孟太嬪自盡,以嬪例葬,入泰陵妃陵寢;
承光五年,承光帝欲尊皇貴太妃為皇太後,皇貴太妃惶恐不肯受,言深受先帝先皇後恩德,此生足矣,另留懿旨於泰陵妃陵寢擇墓地,不欲攪擾先皇先皇後恩。
承光六十年,承光帝薨,四子容憲繼大統,是為武正帝。
時光冉冉,一千年過去,公元一九一二年,清帝退位,傳說元恪皇後陪葬甚多,軍閥孫鑫隨盜乾陵永光皇帝墓,卻於掘開後發現永光皇帝棺木旁的楠木金絲棺中空無一人,隻元恪皇後皇子妃喜服一件,金寶妃冠一頂,別無他物。一時間,眾說紛紜,有市井傳言,元恪皇後薨後,並未與永光皇帝同藏,而被永光皇帝秘密葬出,去向不明。至於其中原因,隻能待後人於無情流逝的時間中慢慢找尋。
-------完-------PS:我除了對不起,再說不出別的。你們一直陪著我,一直的一直,即便是到最後關頭,都不離不棄,這份感情,我絕不辜負,我發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