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開篇(1 / 2)

為了讓朋友們在閱讀此文時明了一些古琴的相關知識,特開此篇普及一下古琴的起源。以下資料來源於網絡。

古琴傳說-古琴的起源

古琴,亦稱七弦琴,或絲桐、綠綺等,因縛弦七根又稱“七弦琴”。古琴體由麵板和底板膠合而成,形狹長。弦外側的麵板上嵌有十三個圓點的“徽”。唐朝詩人劉長卿詩句:“泠泠七弦上,靜聽鬆風寒。”其“七弦”指的就是古琴,“泠泠”則指的是古琴的音色。

關於古琴曆史的長短眾說不一,有說伏羲神農削桐為古琴,繩絲為弦,有說起源於更早的巴比倫文化,但都無從定論。從漢代開始已經有文獻記載古琴的創製者分別為伏羲(漢《古琴操》、《宋史-樂誌》)、神農(漢-桓譚《新論》、漢《說文解字》、漢《風俗通義》)及帝舜(漢《尚書》、漢《禮記-樂記》、漢《史記-樂書》)。至今較早出土的古琴為戰國初期曾侯乙墓中的十弦古琴和長沙馬王堆漢墓中的七弦古琴。前者距今已有兩千四百多年的曆史,而後者距今則有一千九百多年的曆史。

伏羲

從整個人類樂器曆史的發展來看,最早出現的樂器為發出不是和諧音響的打擊樂器與吹奏樂器。而在中國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作為音樂的樂字寫為「樂」,是以絲弦張附在木器上象形,可以猜測當時不以磬或塤之類的最早出現的擊、吹器物來代表「樂」,而是以弦樂器來表示,可能是因弦樂器表現出來比較符合當時「樂」的性能。由此也可知道古琴瑟之類的弦樂器在中國出現時代之早。遠古時代先民以弓箭射獵生活,弓箭的彈射發出悅耳之聲,乃有由生活之器物──弓箭,逐漸轉化為樂器──古琴瑟之趨勢。

隨著萬物有靈觀念之產生,各種圖騰逐漸被神化而演化為部落民族的保護神,而在農業畜牧業出現後,人們既崇拜又害怕於影響社會生產的自然力或自然現象,因而它們被神化和人格化,被賦予神性與神職,並漸形成了祭祀自然神之儀式,乃有自然崇拜文化之產生,於是三皇五帝以及諸神都是創造樂器或發明樂律的音樂家。關於古琴的起源或創造者的傳說就有以下幾種:伏羲造古琴說。「伏羲作瑟,伏羲作古琴」(《世本.作篇》)伏羲是太陽神,傳說伏羲創造了瑟,瑟之五十弦裂為二十五弦,「裂一為二」蘊含生殖之意;《呂氏春秋.古樂篇》:「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風而陽氣畜積,萬物散解,果實不成,故士達作五弦瑟,以來陰氣,以定群生。」在這段記載中,我們看到了五弦的古琴(瑟)之功能是驅陽氣而來陰氣,使萬物可以生長;神農作古琴,神農是南方之神,南方在夏天,蠶長而吐絲可製成弦,故南方與絲類樂器相配應。大古琴叫離,南方正對應離卦,故南方──神農──古琴瑟乃相對應。因此史籍記載神農作古琴的例子非常的多,例如《世本?作篇》:神農作古琴。神農氏古琴長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宮、商、角、徵、羽。文武增二弦,曰:少宮、少商。《桓譚新論》:「神農氏繼而王天下,於是始削桐為古琴,繩絲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人之知。」黃帝改古琴說,在《史記》:「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弦。」這種說法與伏羲的將五十弦瑟裂為二之說相同,黃帝居於四方之神之中心,在自然文化崇拜下,當也有如此說法。而其他的堯、舜當然也是古琴瑟之創造者。這些不同的說法,其真實性並不重要,然而卻強調出這樂器所蘊涵的自然文化圖騰崇拜之意義與功能。

《詩經》中記述“古琴”的詩句很多:“椅桐梓漆,爰伐古琴瑟。”(《定之方中》)“古琴瑟在禦,莫不靜好。”(《雞鳴》)“我有嘉賓,鼓瑟鼓古琴。”(《鹿鳴》)等。《樂記》裏也記有:“撞巨鍾、擊鳴鼓、彈古琴瑟、吹竽笙、而揚幹戚。”“舜作五弦之古琴。”及《戰國策》載“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古琴,”等。這些記述除了說明“古琴”的存在有著悠久的曆史之外,還說明了它在當時社會生活中已有了相當範圍的影響和應用。公元前433年戰國曾侯乙墓的出土“古琴”,其整體的結構形製,麵板、底板、嶽山、弦軫、雁足及縛弦的方法,這些基本結構都與今天還能見到的唐、宋以來的傳統古琴完全一樣。所不同的是,古琴身較短,僅有67厘米,縛古琴弦十根,古琴麵上刻有方圓形線條淺槽①西漢馬王堆墓出土的“古琴”,縛弦七根,體長82。4厘米,形製與曾侯乙墓的出土“古琴”一樣,屬同一種樂器,古琴麵雖仍有淺槽形痕,然從古琴的內側側邊,離古琴尾全長的三分一處(約五度按音的位置)磨損的痕跡分析,有可能增加了五度音的按音演奏。這兩張出土“古琴”與現存唐代以來的古琴,不論在結構形製還是演奏方法,都是同出一源,一脈相承。它們作為古琴的前身,並發展成唐宋以來的古琴,是符合樂器發展從簡到繁、從多形到定形的邏輯軌跡的。《詩經》等文獻記載與出土“古琴”的實物,其年代相近可以說是文實相符,所以古琴有著近三千年的曆史的說法是確鑿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