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羅多克與薩蘭德(1 / 2)

羅多克王國,建國於紀元530年。當時正是“第一次宗教戰爭”結束一百年,外來移民勢力大增,與土著居民矛盾日益加劇的時候。

由於卡拉迪亞國內民眾對當時卡拉迪亞帝國統治的日益不滿,頻頻爆發大規模起義。紀元528年,斯瓦迪亞大公宣布獨立,建立斯瓦迪亞帝國。一年之間,古老的卡拉迪亞帝國在外來勢力和國內勢力的雙重打擊之下,走下曆史舞台,成為永久的曆史。

羅多克人作為古卡拉迪亞人的一個分支,拒不承認斯瓦迪亞的正統地位。於斯瓦迪亞建國的第三年,建立羅多克王國,並與斯瓦迪亞長期敵對。

眾所周知,斯瓦迪亞帝國占據“帕蘇平原”,擁有整個大陸最強悍的重騎兵。而羅多克卻是一個多山的國家,不適合騎兵作戰。加之在數百年的作戰中不屈的羅多克人已經總結出了克製騎兵的方法——重裝長矛陣,所以,一直稱霸南大陸的斯瓦迪亞重騎兵卻在對羅多克的征討中,連連失利,灰頭土臉。

紀元840年,發現北連雲山脈以北隱藏在沙漠裏的薩蘭德蘇丹國,當時教會發動了對異教徒的“十字軍北伐”。羅多克和斯瓦迪亞也暫時罷兵,響應教會號召。

起初,光明十字軍發揮還不錯,連連打下數座大城。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戰線拉長加之沙漠缺水,光明十字軍的補給問題慢慢浮現出來。

也就是在光明十字軍停止前進腳步的同時,薩蘭德蘇丹已經集結了數量可觀的軍隊準備反擊。

原來,薩蘭德蘇丹國與南大路諸國的政治體製不同。斯瓦迪亞等國都是封建領主製,也就是雖然會有一位國王,但國王直屬的部隊並不多。戰爭中多是由國王及其領導下的各個領主臨時拚湊一支軍隊。而薩蘭德蘇丹國不同,他們的體製類似於古中國:王權高度集中。而且蘇丹不但為軍政的最高領導者,同時也是宗教的最高領袖,所以,薩蘭德蘇丹甚至比古中國皇帝的王權還要集中。

戰爭一開始薩蘭德之所以失利,是因為事出突然,薩蘭德反應過慢。這也就決定了,戰爭相持階段,薩蘭德一方的強勢反彈。而此時正是光明十字軍缺吃少穿的時候,所以,南大陸的聯軍由剛開始十倍的前進,變為了二十倍的撤退。

大多數人都是可以同富貴而不能共患難的,國與國之間更是如此。當一路順風順水的時候,哪怕是分贓不均,內部也會克製一下。但是,當戰爭一開始失利的時候,各國的首腦們開始打起了退堂鼓。當時的教會雖然還掌握著各教區的聖騎士、聖墓守衛者、聖堂衛士等光明軍精銳,但是孤掌難鳴,隻得與薩蘭德議和。

當時被打懵了的薩蘭德也不知道南大陸到底有多少實力,能拿出多少實力。所以,當南大陸諸國建議和談的時候,薩蘭德人欣然接受。

“十字軍北伐”就這麼草草了事,就像是南大陸諸國把自己的軍隊拉到大沙漠裏軍事演習一番似的。沒撈著好處,還平白損失了這麼多兵馬。各國咽不下這口氣,將所有的不滿發泄到了教會的頭上。各國開始不約而同的削弱本國教區教會的實力,收回他們征稅的權利,並且將“第二次宗教戰爭”中組織起來的聖騎士團等光明軍精銳,再次收回到自己的掌控之下。就這樣光明教會沒有了自己的軍隊,沒有了財源。雖然以後教會建立了聖殿騎士團,但是不得不說,直到現在,教會也沒能走出低穀。

這次戰爭最大的影響則是,薩蘭德人看到了大沙漠以外還有別的國家,他們更富饒、領土更廣闊。在得知南大陸並不是鐵板一塊的時候,薩蘭德開始屢屢進犯南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