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潛入深藍,是與遨遊太空並行的世界難題。
自20世紀50年代後,法國、前蘇聯、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先後研製了當今世界著名的幾艘深海載人潛水器。這些潛水器在90年代中,到達的範圍遍及海洋中的大陸坡、2000~4000米的海山、火山口、洋中脊以及6000多米的海底平原,為人類大洋深海科學探索和研究提供了條件,成為科學家現場觀察獲得地質、生物的重要手段。
1977年,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的一位海洋研究者,在東太平洋海隆的加拉帕格斯裂穀附近發現了一個新的生態係統。1979年,美國生物學家乘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阿爾文”(dsv alvin)號親眼目睹了海底熱泉生物群落,證實了20世紀的海洋重大科學發現——深海熱液噴口。
我國於2002年啟動載人潛水器的研製項目,並於2009年在南中國海進行潛水器海試。2012年6月24日—30日,中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三次衝擊7000米深度均獲成功,最大下潛深度達到7062米,創造了“蛟龍”號下潛深度的新紀錄。我國載人潛水器的研製並成功突破7000米深度,向世界宣告中國已成為繼法國、俄羅斯、日本和美國之後,第五個擁有深海探索技術的國家。這是中國海洋事業發展史上的一件盛事,也是中華民族的一件大事,是實現中國深藍夢的一個裏程碑事件。
載人潛水器從立項到完成海試,可謂“十年磨一劍”,這裏有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也有工程技術人員的艱苦奮鬥。為培養我國首批潛航員,我們摸索出一條中國式潛航員培訓之路。在潛水器研製工作的後期,海試成為人們關注的目標,“向陽紅09”船再一次挑起了重擔,我們僅用一年時間就完成了海試母船增改裝工程。至此載人潛水器可說“萬事俱備”。
海試成功突破1000米深度,使中國邁出了走向深藍的第一步,這是艱難的一步,也是走向勝利的第一步。南海3000米級海試經曆的種種艱險與困難,驗證了“上天難,入地難,下海更難”的現實。5000米級海試成為衝擊7000米設計深度的前奏,雖然迎接海試的是大風大浪。在經曆了風浪的考驗之後,海試做好了最後衝刺的準備,隨後的7000米級海試,“蛟龍”號一路凱歌,創造了新的世界載人深潛紀錄。
“蛟龍”探海,鼓舞了國人,震動了世界。
上天、入地、下海,中國無所不能,載人潛水器海試成功實現了“可下五洋捉鱉”的中國深藍夢。
這是一個艱難的曆程,這是一個發展的曆程,這是一個探索的曆程。這個曆程創造了一個個中國探海的新紀錄,刷新了世界載人潛水器潛海作業的紀錄。
“蛟龍”號海試,無論下潛到什麼深度,操作規程都是一致的。但在深邃莫測的深海,潛水器的每一次下潛其結果都是難以預測的,實踐是唯一的選擇。每一次考驗的處置都獨具匠心,這裏難以用文字去一一詳細解讀。由於作者水平有限,加上受條件限製等種種原因,書中難免會有遺漏或不完整之處,敬請讀者見諒。書中不妥和錯誤之處,敬請專家和讀者批評指正。
作者在采訪過程中,得到中國大洋協會辦公室、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702所、701所、上海立新船廠等部門和單位領導、專家及相關人士的支持與幫助,在此,一並表示衷心的感謝!
本書海試照片由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潛航員管理辦公室提供。
作者
2014年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