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01章 節目組(1 / 2)

到四月底,國內VCD市場如火山般爆發,銷售情況非常明朗。

國人積蓄已久的消費熱情猛然爆發,連央視都將其視作現象級社會新聞,想搞個追蹤報道,弄清楚‘聖光’是如何創造又一個奇跡。

數個節目組奔赴各地,其中之一前往在昆明的‘聖光視聽設備廠’,拍一拍周青峰口中神乎其神的供應鏈管理是怎麼回事?

在巫家壩機場剛剛下飛機,節目組就感受到一番不同。幾架圖-154改裝的貨機在機場卸貨,幾十個大集裝箱正等待吊裝到卡車上。

為表示對央視的足夠注重,市裏派了專人前來迎接,順便解說了記者看到的情況,“那是一條彩電生產線,是其他省在好多年前從日本進口的。”

機場不時有飛機起降,聲音刺耳。記者握著話筒大聲詢問:“昆明又要上彩電生產線了?”

“是啊。‘聖光’的周總說要發展綜合性的電子產業,光靠一個VCD產品線是不夠的。需要更多的家電產品來填充。

現實也證明周總的判斷是對的。VCD現在上了三條生產線,日產量達到五千,月產量十五萬台。雖然目前銷售非常火爆,但還不夠。”

“十五萬台還不夠?”央視派來的記者是個女同誌,對製造業和生產毫無概念。她驚訝於‘聖光視聽’的產能,更擔心......,“能賣掉嗎?”

市裏幹部被問了不知多少回這個問題,他大笑道:“我們也覺著這是個問題,可每天都有貨機從昆明起飛,把VCD運到國內各大城市。

省裏同樣擔心數據是不是錯了,專門派人到外地去統計。可事實上光昆明市這個月就賣掉了五千台。其他地方的消費能力更高,真的不愁賣。

我們在西南太閉塞了,不出去就不知道外麵的世界。哪怕同在國內,魔都是什麼情況,光看報紙是無法掌握的。”

說了產量銷量,市裏幹部把話題回到彩電上來,“我們本來要給‘聖光’三年免稅的,但‘聖光’拒絕了。他們隻要了些地皮蓋房子,另外還要上其他電子產品。

前些年國內花了不少外彙進口了好多彩電生產線,但基本都死掉了。‘聖光’低價賣了其中一條在昆明重建,唯一的麻煩就是彩管。

我們正跟成都的院所合作攻關彩管,預計兩年內突破關鍵技術,完成工業化量產,屆時肯定能像VCD一樣在全國大賣。

現在省裏對‘聖光’是真的很有信心,按周總的建議互派幹部,相互學習。大家都是被逼著進步,否則就被淘汰。”

來接機的幹部也算是被逼進步的一員,可謂是深有感觸。

國內彩管在很長時間內也是全靠進口,所以八十年代搞了一堆彩電生產線全死了,浪費了好多外彙。

等到國內突破彩管技術則已經太遲,CRT電視都要被淘汰,大家改用液晶。幸好我們液晶逆襲趕上,沒有繼續交學費。

‘聖光’目前正在國內搞幾個專項攻關。彩管,壓縮機,步進電機,機床數控,先進材料,這些都在花錢硬砸。錢就來自像VCD和免維護電池之類的‘現金’項目。

乘車進市,路過郊區。

幹部指著正在平整的土地,“這邊要建電子工業園,把工廠從市裏搬出來。像模具,注塑,噴油,總之跟家電相關的行業這邊都要完成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