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年底的聖誕節,全美的人們過的真是精彩。平安夜和家人在一起度過溫馨的夜晚,隔天打開報紙電視,就遭受重度驚駭。
一開始聽到‘爆破’這個詞,大家還以為《紐約時報》的總部被炸了。但接下來才知道被炸的是屎。
“這是真的嗎?這是真的嗎?這一定不是真的吧。”
“上帝啊,有人把《紐約時報》的馬桶給爆了。”
“難以想象這是何等的凶殘,據說《時報》總部的大樓內還有很多值班人員,他們當時全都驚慌失措。”
“我過去還羨慕有個同事去了《紐約時報》,現在我一點也不羨慕了。他之前還打電話向我描述在紐約的‘痛苦’生活,現在我也要打電話去‘安慰’他。”
人類的悲喜並不相通,有人倒黴就有人大笑。在新聞傳播的一個個家庭裏,《時報》的倒黴事立刻成為熱點話題。
媒體們仿佛在描述一場由排泄物做原料的魔幻盛宴。讀者和觀眾既被惡心的不行,又哭笑不得。
《紐約時報》盡可能的做了緊急攻關,但架不住同行們一個個落井下石的看笑話。這可是難得的喜劇化災難,反正倒黴的不是自己。
報紙,電台,電視台,幾乎所有媒體都在揶揄的描述發生在時代廣場的慘劇。筆調誇張,言辭飄忽。
麵對漫天亂飛的同行‘關懷’,《時報》董事會恨不得事發時有職員被炸死,哪怕炸傷也行。這樣能多些受害者的悲情。
可最慘的也就是《時報》要聞版的布拉頓總編。他受到了嚴重的心理創傷,已經多次表示要跳樓自殺,卻死活不肯一個人上天台。
紐約警方經過初步勘察,判定這是一起性質惡劣的犯罪行為。局長召開了記者招待會,親自向媒體通報情況。
“考慮到事態的嚴重性,市局調集了數百名警力對現場進行清理。我們很輕鬆的找到了罪犯使用的爆炸裝置,並且確定了其作案手段,這對接下來的調查將很有幫助。”
發布會在曼哈頓下城的警局總部召開,一大堆媒體派人前來參加。‘很輕鬆’這個詞引發會場哄笑,大家都心知肚明這事有‘多輕鬆’。
已經有多名參與現場清理的警員接受媒體采訪,描述了案發現場的‘炫彩華麗’和‘啟世風景’,那真是很下飯的場麵。
不管是采訪的,被采訪的,看采訪的,大家的心情都很......獵奇!
有記者舉手問道:“局長閣下,目前警方對嫌犯有多少了解?他有再次作案的可能嗎?他的目的是什麼?”
局長坐在台上抿了抿嘴,“昨晚《紐約時報》的炸彈案發生後,我們很快調看了大樓內的所有監控錄像,但目前尚無進展。
根據心理專家的分析,嫌犯很可能對社會有強烈的報複性心理,而且他掌握了很高超的爆炸技能,其再次作案的可能性很大。
實際上,我們今天就收到一個匿名郵包。有人表示對《時報》的爆炸案負責,並將在明天夜裏繼續作案。”
嘩......
記者們頓時發出驚訝的喧嘩。這罪犯太猖狂了,完全無視紐約警方的臉麵,公然表態不說,還要連續作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