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青峰把《聖光經濟周刊》當做非常嚴肅的刊物來辦,經常性的披露集團經營中麵臨的問題和數據。
在別人看來,這些數據都是機密不能外泄,否則會影響商業運行。但周青峰又不靠這些統計數據做生意,他的秘密完全在另一個維度。
集團經營麵涉及國內外經濟活動的方方麵麵,且允許第三方會計公司參與審計。《周刊》公開的信息一向準確真實,以此迅速樹立權威性,成為國內經濟的晴雨表。
天底下如此出奇的刊物也就這麼一本,目的就是為了建立話語權。波詭雲譎的商場裏,這是一股清流,是能改變市場態勢的指揮棒。
老百姓也許就看個熱鬧,不太在意。但大企業高層,經濟分析者,國內外媒體卻逐漸將《周刊》奉為圭璧,每期都要仔細閱讀。
藤田最近忙著從‘聖光’離職回日本,最近一期《周刊》沒來得及看。這商務艙居然給每個乘客都提供一本,實在是方便了他。
見藤田對《周刊》感興趣,旁邊的二鬼子也立馬向空乘要了一本。封麵是圖-154斜視圖,標題是陝飛完成了現代化的客機大修工廠建設。
二鬼子看到‘聖光航空’的標誌,立馬貶斥道:“這家航司不行,竟是些破飛機,不是圖-154就是二手的波音707。
我之前有朋友坐過圖-154,太破了。坐那個飛機就好像鄉下土包子做拖拉機進城,實在太掉分。我隻坐‘全日空’這樣的大航司,絕對不會坐這家廉價航空的航班。”
這馬屁拍的太生硬,藤田充耳不聞。他隻翻開雜誌,想看看對大修廠的具體報道。按照經驗,能登上《周刊》封麵的信息都是足以改變行業格局的。
周青峰在91年底就開始折騰客機大修廠,他原本死活要把廠子設在天陽。可九二年去了趟大毛家,他立馬意識到自己對現代工業的認識太膚淺。
大修廠被丟到了陝飛。
經過兩年的建設,‘聖光’都快把製造T-154的古比雪夫飛機製造廠給搬空了。
此外因為周青峰弄來了大批二手伊爾-76,導致國內空軍原本訂購十架新貨的需求徹底消失。這又導致在烏茲別克斯坦生產伊爾-76的坦契卡洛夫飛機製造廠瀕臨倒閉。
這是妥妥的‘蝴蝶效應’。沒人知道‘聖光’在蘇聯解體後到底搬走了多少東西,反正很多原本還能苟延殘喘幾年的工廠迅速荒廢遺棄。
人員,設備,廠房,幾乎原地消失,轉而在別處重建。
就靠‘大搬家’,‘聖光’平白擁有了許多重工業工廠。從紙麵數據來看,陝飛的新廠區有百分之八十職工都是北麵來的毛子。有的生活小區甚至是專門給他們建立。
就靠原班人馬的加盟,‘聖光’各種工業能力的發展速度想慢都難。
現在的大毛社會就跟個無底洞般,不斷吞噬失落者的生命。
解體後的幾年,毛子男性的人均壽命從63.4降到58.6。這種數據的背後就是大批壯年人口的非正常死亡。
92年跑過來的毛子都慶幸自己少受兩年的罪。93年來的更是對94年的入職者說‘你們早該來了’。
二鬼子看陝飛大修廠,覺著‘聖光’猶如撿破爛的乞丐,從前蘇聯加盟國內搜羅了一大批技術水平不高的工礦企業,一個勁的嘲諷周青峰是‘垃圾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