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談商機(1 / 2)

《商機》。

——這就是本次考試的題目。

幼清望著半尺多高的竹紙, 上麵的那一頁“試卷”卻隻有寥寥幾個字, 在“商機”下方隻寫了“條件不限, 因地製宜”。

果然與自己之前想的差不多, 隻是沒想到, 山長居然連課本上的題都省了, 直接讓學生們就著大王莊談商機。

幼清又看了看摞了半尺多高的紙張, 這麼多誰寫的完?就是秋闈也用不了這麼多紙吧。

一共考五天,就算是五天晝夜不停地寫,恐怕也寫不完這些紙。

五天?定下心來做一篇文章, 一天也就足夠了。五天?

幼清端起東家嬸子剛給沏好的桂花茶,還好是在各自的院子進行考試,寫累了隨時能靠在床上躺一會兒, 再或是到院子裏曬曬太陽找靈感。反正按照考試紀律, 不出門就是了。

幼清咽下一口甜甜的茶,決定將字寫得比平日大一些, 這樣還能多用些紙。

……

瑞彩樂了:“這麼多紙夠我寫一年的了~”

金嬸兒樂嗬嗬地幫著瑞彩研磨:“這些紙看著可真好, 比鎮上賣的還白還細法呢!”

瑞彩笑道:“反正我也用不完, 剩下的就給你家那群小猴子用~”

“哎!那敢情兒好~”

……

周先生給大家發完了“試卷”, 就回到了學裏先生們住的大院子——童山長神出鬼沒了好幾日, 今日清晨才回來, 在紙上匆匆寫下幾個字,就讓學生們按著此題來答。

若說這考題倒還有限,原本也在周先生意料之內, 無論是感性的“授人以漁”也好, 無論是理性的“商機”也罷,一句話可以概括,即是尋找最合適的契機讓村民們富裕起來。

不算偏題,相信每個學生也都想到了。

說不定前幾天就已經有學生先見性地開始動筆了——對於這樣一個成熟於胸的話題,要悶在院子裏五天五夜來完成,不知會被醞釀發酵到何等程度。

周先生輕輕推門走進山長的屋子,見那些學生們贈送的小玩意兒占據了半間屋,山長就在另外半間屋的小書桌上看書——桌上擺了幾樣東西:有山核桃山棗,有鎮上的特產甜酒雞,有一種附近特有的豌豆點心,有用山上泥土捏的手工藝品,還有鄰村老酒坊裏釀的酒……

“就京郊來講,甜水鎮是車馬交通最便利的一個鎮子,想要將這些特產運送到京都售賣並非難事。”山長抓了幾個蜜酒棗給周先生嚐,“棗子很甜,當地的蜜也香甜,再加上用當地莊稼和井水釀造的酒,就別有一番風味,嚐嚐。”

周先生便不客氣地品嚐了兩個棗子:“恰如老師所說,的確不同凡響。”

山長笑了笑:“這棗子比京都溫家的玫瑰蜜棗如何?比夏家的桂花蜜棗如何?比金家送藥用的阿膠棗又如何?再比京都那些南貨店裏賣的南棗呢?比波斯鋪子裏賣的和田棗呢?”

周先生:容我先吐槽一下,我老師就是個吃貨……

周先生清了清嗓子:“老師所舉的例子,學生都曾聽說過,但真正嚐過的也不過隻有一兩樣罷了……當地的蜜棗與那玫瑰蜜棗和阿膠棗相比,並不遜色,各有風味。”

“若是在京都推出蜜酒棗,經營多少年才可與以上這些大商家抗衡?”

“這……”周先生沉吟,“隻怕很難做到抗衡,畢竟這些大商家早已在京都根深蒂固,況且,本地的蜜酒棗與之相比隻能算是不遜色,卻沒有明顯的優勢,剛推出時人們或許還能吃個新鮮,但日子久了隻怕會與京都那些供人嚐鮮的吃食似的,落得個曇花一現的下場。”

山長又指了指桌上用的那隻色澤誘人的甜酒雞:“這隻雞與京都那些著名館子的鹵雞熏雞相比呢,與德州的扒雞、符離集的燒雞相比呢?與淮揚的荷葉雞、廣東的白片雞相比呢?”

周先生:鑒定完畢,我師父就是地道吃貨……不過,剛才還讓嚐了嚐棗子呢,怎麼輪到甜酒雞,就舍不得讓嚐了……

“即使甜酒雞味道更勝一籌,若想在京都站穩腳跟,至少也需十年光陰。”周先生說著,也不免為甜酒雞悲涼起來。

“總之,將這些貨品推到京都很難。”山長望了望窗外的那棵老柿子樹,此時掛果的上千個柿子都已變紅,葉子卻還未落,綠葉成蔭子滿枝,這應該是柿子樹一年中最繁盛的時期,“像這棵上百年的老柿子樹,將它的果實擔到京都的集市上去賣,根本無法在其他的柿子中脫穎而出。”

“這也正是學生連日來想不通的事,將本地的貨品運送到京都售賣,隻怕很難獲得成功。”周先生蹙了蹙眉頭,“倒是前兩日曾聽一個學生提過,此地風景優美物產豐富,倒不如賣給大戶人家建別院,村民們得到的豐厚錢財也足以去外地過富足日子了。”

山長聞言,不覺冷笑兩聲:“這倒是個賺錢的好法子,隻怕這些村民揣著巨額錢財隻得安身,不得安心。賣了房子賣了地,說不定連祖宗墳地都給賣了,自此變成一個無根無係無心無肺的有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