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今年中秋會是個晴夜。”珊娘望著天邊的夕陽, 因無一絲雲遮擋, 緋紅的餘暉映紅了半幅天幕。
慈姑正命人把雞冠花擺滿了庭院:“記得去年八月節就是漫天的雲彩, 那月亮時隱時現的, 明明是雲彩在跑, 咱們姑娘非說是月亮在跑呢!”
珊娘回憶著昔時情景, 也不覺笑起來, 隔窗望了望正睡在床上的笑笑:“才不過一年的時光,這孩子就長這麼大了。”
笑笑是今日前晌趕回來的,坐了將近三個時辰的馬車, 興奮的表情中隱隱透出疲憊來,還是穿著去時的那一身學裙,顏色卻已洗得發白, 皮膚被山風吹得黝黑了些, 雙目依然充滿神采。
笑笑的幾個丫頭見到姑娘的樣子,都不覺抹起眼淚來, 描紅要伺候姑娘先洗個澡, 染碧則非要讓姑娘先墊補點兒平時愛吃的, 小笛兒當即就要把姑娘的學裙洗上一洗, 再給染上最新鮮的藍翠色, 荷露則笑著眨眨眼:“姑娘該去給老太太請個安呢。”
笑笑覺得在理, 讓人把自己從大王莊帶來的點心盒子端過來,裏頭裝著自己親手參與製作的月餅,說一定要讓祖母嚐一嚐。
珊娘這裏自然也留下了一盒, 包裝十分簡陋, 打開來看成色,就斷定是少油少糖的,珊娘卻還是讚道:“這些印模子倒是好看的,又有山景又有水景的,比咱們日常見到的嫦娥奔月、月宮蟾兔的有意思。”
又有笑笑不懼路途帶回來的一大堆沉甸甸的彩色石頭,珊娘一塊一塊都細細地欣賞了,又從中選出來可做鎮紙的,可刻印章的,可做擺件的,甚至幾枚小巧光潤宛如瑪瑙,珊娘直說打上個絡子就能做壓裙用。
又有好看的盆景三件,珊娘尤其喜歡那一盆“零陵勝景”,山形平緩可愛,遍植彩葉樹木,尤其山頂那座琉璃長亭,若真能置身其中,豈不妙哉?——而笑笑就像提前讀懂了珊娘之意,在那琉璃亭邊擺放了三個小泥人兒,儼然一家三口的樣子。
“姑娘真是有心了,據說那件老鬆盆景頗得老太太的喜歡,尤其是那一對老頑童的瓷人兒,老太爺見了也定然會喜歡的不得了!”慈姑說完這話,急忙又壓低了聲音,生怕擾了姑娘的睡眠,“姑娘活脫脫一個當年的老爺,據說這五個晝夜連一個囫圇覺也沒睡成,唉。”
珊娘笑了笑,望著丫頭們將幾盆金黃色的雞冠花擺放在當院兒——此時廊下已經擺滿了各色雞冠花,尤以大紅色居多,以此取豐收紅火之意。
“一個八月節,就體現了各地方的風俗,”慈姑笑道,“當年在蘭溪隻是賞桂,來到京都卻還要擺上雞冠子花,更有趣的是那些毛豆枝,一叢一叢的配著海棠果插起來竟還挺好看。”
珊娘笑道:“無論走到哪裏,總是要吃月餅吃西瓜的,”說著又像忘了大事似的道,“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賞月拜月!”
“每年八月節姑娘都要跟著太太走月亮的,也不知京都興不興這些。”慈姑不覺問一個老唐府的丫頭。
那丫頭笑道:“如今京都聚滿了四海客商,許多規矩就融到了一起,再加上這些年夜市興盛,許多女子都會結伴兒走月亮呢,等入了夜,京都的每一座橋都會掛上琉璃彩燈,引著女子們上橋呢!”
“咱們這兒走月亮是過幾座橋?”簪花問道。
“以前說是三座,現在也不拘是幾座了,隻要不走重複的路就好。”丫頭笑道,“四太太每年都要去走月亮的,今年太太也回來了,正好能和四太太做個伴兒。”
慈姑不免擔憂地看了看珊娘:“別累著了身子。”
“咱們住在京郊,恰巧那護城河上有許多座橋,離得很近,不過抬抬腳的事兒,不必擔憂。”珊娘倒不以為然。
幾人正說著,染碧就大著嗓門走進了院子:“老太太給每個院子都分了月餅,除了京式的以外,這回又多打了些蘇式的,這是專想著咱們太太呢!再有大廚房的幾個粵點師傅做的廣式月餅,據說裏頭一個大大的鹹蛋黃兒~”說著說著就見太太也站在院子裏,這才急忙住了嘴。
珊娘今日心情很好,染碧的樣子看在眼裏也覺得可愛了幾分,便笑問道:“大廚房那裏還有什麼月餅?”
染碧見問,急忙認真答道:“回太太,還有大太太命人從雲南送過來的滇月餅,據說裏頭都是滿滿的雲火腿~又有大廚房兩個衢州的老廚子做的衢州桂花月餅,看起來香香鼓鼓的,裏頭卻是空心的,脆脆的能撒出桂花兒來,那個味兒香飄十裏也不為過!還有咱們大姑太太從山西讓人送過來的紅糖夯月餅,提漿月餅,細皮兒月餅!還有咱們小姑太太從長安捎回來的水晶月餅,小巧玲瓏的就跟一個個小玉團子似的!”
染碧說的口幹了,咽了口唾沫,見大家都饒有興致地聽著,便又清了清嗓子繼續道:“最最令人驚歎的,還得是老太爺命人做的燕州大月餅!好家夥足有尺來大,裏頭有豬板油,核桃仁兒,花生瓜子仁兒,葡萄幹兒,金桔餅,青紅絲,山楂糕……十幾樣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