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
歸屬感和認同感,就是一股無形而又強大的力量。
也許看起來無跡可循,可在每一次生死存亡之際,歸屬感都會促使中華兒女拋頭顱灑熱血,承擔自己的使命。
鎮壓起義,永遠治標不治本。
文化多樣性與國家歸屬感,並不衝突。
笙歌要做的就是在每個人的孩童時期,把對大秦帝國,對中華民族的歸屬感深深烙印在靈魂中。
笙歌帶著張良扶蘇親自參與了教材內容的編寫,且為鼓勵平民送子女入私塾,笙歌還借鑒了後世了獎學金和助學金製度。
教育改革在大秦帝國內如火如荼的進行。
萬民歸心,總歸一步一步在實現,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奢望。
笙歌不知道,她做的夠不夠多。
能否改變後世對始皇帝一言概之的評價,能否讓始皇帝不再背負更多莫須有的罵名。
她隻知道,一係列大刀闊斧又因地製宜循序漸進的改革,改變了看似強大卻風雨飄搖的大秦帝國。
六國舊民,與大秦帝國不再是對立的局麵。
人們的生產積極性被調動起來,相應的,國庫也日漸充盈。
十年的時間,彈指一揮。
在笙歌不斷的曆練下,扶蘇終於褪去了所有稚嫩,成為了一位合格的盛世君王。
有帝王權術,也懂的慈愛百姓。
當年瘦弱自卑的少年郎韓信,也以一種不可阻擋的姿態屹立於大秦朝堂之上。
韓信的蛻變,向所有人證明了始皇帝的眼光一如既往的毒辣精準。
國泰民安,時局穩定,百姓豐衣足食,笙歌那顆本就不甘寂靜的心,再一次蠢蠢欲動。
大秦的版圖,與後世華夏民族相比,終究是太小了。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井底之蛙,便會夜郎自大。
大秦帝國缺馬匹,缺牛羊,哪怕她執政十餘年,都沒有能力改變這一現狀。
所以,草黃馬肥牛羊多的匈奴,一定要納入大秦帝國的版圖。
要不然,後世幾千年中,匈奴之患猶如疥癬,時不時就會冒頭。
所以,廢話不需要那麼多,打就是了。
十年間,她從未懈怠練兵,大秦的百萬雄師有遠遠領先於匈奴的裝備,有充足的糧草,有安穩的朝局,幾乎沒有任何後顧之憂。
她用了十年的時間,融合了七國百姓,把大秦帝國打造成一個牢不可破的鐵桶。
所以,此戰必勝。
笙歌猝不及防的把皇位禪讓給扶蘇,之後便開始籌劃出征。
師出有名,才能所向披靡。
所以,笙歌一直在等,在等一個讓她揮師北上的契機。
……
……
這個冬天仿佛格外的寒冷,格外的漫長,這連綿不絕的雪對於大秦帝國來說許是預示著如雪兆豐年,可對於草原遊牧民族而言,無異於是一種劫難。
缺衣少食,便妄想騷擾大秦邊境,試圖燒殺搶掠,以期搶回足夠的物資過冬。
對於這一切,笙歌早有準備,所以匈奴小規模的入侵並沒有討到半分好處。
而,笙歌也等來了屬於她的契機。
笙歌力排眾議,決定帶著韓信,蒙毅出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