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以前洛陽故城在河南省洛陽市東15公裏偃師、孟津相鄰處。
洛陽故城,自東漢到北魏變化不大。城平麵略呈長方形,共有城門12座。其中西門3座,自北向南分別為上西門、雍門、廣陽門,其中上西門為一門兩洞,另兩門為一門一洞;南門4座,自西向東分別為津門、小苑門、平城門、開陽門(因後來被洛水淹沒,難考);東門3座,自北向南分別為上東門、中東門、旄門(又稱望京門) ,皆為一門一洞;北門2座,西端一門三洞的是夏門,東端一門一洞的叫穀門。
城內主要宮殿為南宮、北宮,東北隅有太倉、武庫,中部西側為金市。城外東郊有馬市,南郊有南市。
洛陽故城北牆全長約3700米,厚約25~30米;西城牆殘長約4290米,厚約20米;東城牆殘長約3895米,厚約14米。全城周長14公裏。城牆夯土夾棍版築。城牆上有向城外突出的墩台,西牆北段有 4座,北牆東段有 3座。墩台間距為110~120米,類似後世城牆所築的“馬麵”。城牆外側均有護城河。
城內東西橫大街4條,南北縱大街4條,基本上都與城門相連。其中由東城牆的上東門向西直通西城牆的上西門的橫街,全長五裏多,寬35~51米,是一條橫穿宮城的主幹大道;其南由東城牆中東門向西直通西城牆雍門的橫街,全長2630米,寬約41米,從宮城南側通過,將全城分為南北兩半;還有北從宮城南門起,向南一條縱街直達洛河邊,是通過南城牆小苑門的銅駝街,為全城的南北中軸線,殘長1650米,寬約40~42米,依文獻上記載街道兩旁應是左衛府、右衛府、太尉府、司徒府等衙署和太廟、太社的遺存。
在洛陽城西北角,魏明帝時增修了金墉城。金墉城由 3個南北相連的小城組成,平麵呈“目”字形,南北長約1048米,東西寬為255米。3城之間有門道相通,城牆寬約12~13米,殘高 6米左右。金墉城北靠邙山,可俯瞰洛陽全城,是進攻和防守的製高點,在城牆的外壁上,每隔60~70米也有一座向外突出的墩台,可見這裏應是一座軍事要塞。
、
上述資料根據百度上資料摘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