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龍真正的想法是,倘若樂浪郡張大人已拿下帶方,本莊便取三韓之地!”羅成眼中精芒一閃,明確表示。
“取三韓之地!?”陶侃和洪壽同時大震。
“不錯!如今三韓之地正值戰亂,本莊可借助樂浪張大人之力水6兩麵夾擊平定三韓,將其置於本莊控製之下。拿下三韓之地不僅令樂浪帶方解除了後顧之憂,可全力對付北麵的高句麗人,還與葫蘆穀隔海相望形成呼應之勢,為本莊將來大舉進入北地提供便捷的後援。且,三韓之地有廣大平原,可為本莊前期訓練和隱藏大規模騎軍之地。應龍之所以看重樂浪之地,除此緣由之外,尚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是此地數量極大的金、銀、銅、鐵、石碳等各種礦藏。這些礦藏不少極易開采,尤其是鐵礦,大多為露礦;二是樂浪所屬平州的北部盛產良馬,本莊所需馬匹,可經樂浪在此地購得。至於樂浪帶方之地的控製問題,應龍以為,目前由張大人控製比由本莊公開控製更為有利。”羅成簡要向一臉震驚和疑惑的陶侃及洪壽解釋道。
洪壽與陶侃越聽越興奮,待羅成完時已是激動不已。
“莊主打算何時取三韓?”陶侃目光熠熠,興奮的問羅成。
“明年春耕之後,海上風浪季節到來之前!”羅成明確道。
“不過,不知三韓之地人口如何?樂浪又能派出多少人?本莊到明年四、五月間,充其量能組建二、三千人馬,還不能都派去,不知是否能應付?”陶侃忽地顧慮道。
“應龍了解過,三韓大共七十八個部落國,大國四、五千戶,國隻有幾百戶。三韓以馬韓部落國數為最,約五十幾國,人口不下三十萬。辰韓與弁韓人多為戰國時和秦時為避戰禍及苦役先後遷徙而來的中原百姓,如今人口不下二十萬。”羅成回答道。
陶侃和洪壽聽後倒吸一口涼氣,目瞪口呆地望著羅成,顯然,羅成的話有如兜頭一盆冷水,令二人的熱情之火頓時被澆滅。二人此刻臉上不僅又現出困惑不解的神情,還明顯帶著失望的情緒。不過很快,二人見羅成仍一付胸有成竹的樣子時,立刻重新燃起了希望,急切地看著羅成等待他的進一步解。
“取三韓之地的關鍵,其實主要是滅掉馬韓中一個叫百濟的部落國。”
“百濟部落?”
羅成點點頭繼續道:“百濟部落與高句麗乃一脈相承。其國王乃當年始建高句麗之**的後代。近些年來,百濟國在馬韓腹地中逐漸強盛,於是便不甘蝸居在馬韓四麵包圍之中,開始侵呑馬韓其它部落國。以如今之勢,馬韓被其所滅已是遲早之事。”
陶侃已似有所悟,一麵緩緩點著頭,一麵思索著。
羅成繼續道:“依測算,整個馬韓三十萬人,而百濟如今撐死不過十萬人,此人數是包括其占領的原馬韓部落國的人口,如以一成兵力計,其不過一萬,再加上馬韓其它部落國的降兵,估計不會過兩萬。其兩萬兵力,至少有一半須駐防其本國及被其占領的部落國。剩下一萬與馬韓其他部落國交戰,不可能集中部署,至少要分成兩股以上。”
陶侃和洪壽聽到這,頓時眼前一亮,再度興奮起來。
“如此一來,隻要本莊有一支兩千精銳之師,樂浪再派出三、五千兵力,對百濟主力分而襲之,勝算不可謂不大!”陶侃興奮地算計著。
羅成點點頭,補充道:“本莊此戰必須以奇致勝,戰決,一舉將百濟精銳主力消滅!同時,派出一支斬行動隊直搗其國都,將百濟國王斬殺並控製其命脈!至於那些百濟殘餘及被百濟占領不久的馬韓部落,吾等可實施招降安撫之策,凡不從者,行霹靂手段屠滅,以震懾其餘部落!”
“隻要拿下馬韓,對於相對較弱,且為中原人之後裔的辰韓與弁韓,則恩威並施、分化瓦解迫其俯稱臣或逐步將其並入本莊!”陶侃接過羅成的話激動的。
洪壽興奮得滿臉脹紅。
“鑒於此,此次戰事必須實施正奇相輔,虛實結合,機動靈活,以佯攻為主的正麵進攻加穿插奇襲戰法。要令此戰法成功,吾等必須在戰前充分掌握百濟軍事布署情況及動態,熟知馬韓地理環境,越詳盡越好!因此……”羅成話被門外馬蹄聲打斷。
紫玉和張全先來到總部。不過,二人剛進門坐下,虎子也騎馬趕到。
“文武,樂浪郡是否已拿下帶方?”羅成問張全。
“正是!師父離開沒幾,帶方郡守也不知從何得知了其子在樂浪當街被殺之事,於是,便親自帶著十幾個人來樂浪索要其子的屍及殺其子的人犯。李思大人回不清楚此事。帶方郡守大怒,揚言要親見家父,讓家父給他一個交待,否則決不善罷幹休。李思大人稱家父正在養傷,無法見他。帶方郡守怒罵李思有意欺瞞,帶人欲硬闖郡府找家父。就在這時,李思大人出信號,陳隊長手下兩個隊二十幾人突然衝出將帶方一幹人迅拿下。隨後,依照李思大人亊先安排,陳隊長率十幾人利用帶方的車杖喬裝帶方郡守一行人,在帶方隨員中三位願歸降者的帶領下趕至帶方郡城,於夜慕初降時誑開城門,放進緊隨其後的陳隊長的其餘六十名手下和文武帶領的三百樂浪郡兵。帶方郡城內隻有二百郡兵,吾等在那三位歸降的原帶方官員相助下將其兩名隊率控製後對那些郡兵稱:帶方郡如今為樂浪郡守領治,帶方郡守抗命已被押送平州交由刺史治罪。帶方郡兵歸屬樂浪郡統領,不服從者立斬不饒!二百帶方郡兵皆俯聽命,於是文武便將帶方郡兵拆散後與樂浪郡三百郡兵混編為五個隊。拿下郡城後,依李思大人亊前吩咐向帶方所轄另六個縣文通告,凡聽命者繼續留用,不服從者立刻拿下治罪。文武來之前尙未聽見有不服從的縣。帶方如今由李思大人和家兄在那治理。”張全立刻將他所知的全部情況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