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豈能讓樓市信息像霧像雨又像風(1 / 1)

記得有一首歌名叫《像霧像雨又像風》,時下媒體上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的樓市信息也有點“像霧像雨又像風”,讓人一頭霧水犯糊塗掂不清東南西北。我注意到,時下至少有基於不同信息來源對樓市未來走向判斷的三種論調你方唱罷我登場。

第一種是肯定論:我謂之“降價拐點論”。比如:廣州房價出現暴跌,半數樓盤實質降價20%。(12月15日央視《經濟半小時》)。如今的深圳,無論是一手房還是二手房,成交量大幅萎縮,價格加速下滑,且暫未表現反轉征兆(11月24日《世紀經濟報道》)。加上滬京杭等地的房價落寞,有不少媒體據此得出中國房市“拐點”來臨的結論。

另一種是否定論:我謂之“明降暗升論”。同樣對廣州房價,《樓市》雜誌主編徐北嬰通過長期跟蹤房價發現,這些樓盤的價格其實是在“明降暗升”,國慶節去采盤時是1萬7千塊錢一個平方,然後就拚命拉價,拉到2萬2千多塊錢,拉價後再給你很多折扣,最後計算出來的房價實際上比1萬7千多還高出2千多塊錢。原來是降價“假摔”!再拿北京房價說事,往常有人提及廣深滬打噴嚏北京就感冒,因此深圳等地樓市價格下跌直接會讓人聯想到北京也在所難免。但恰恰相反,北京樓市並不會出現所謂的“拐點”。據專家介紹,深圳、廣州出現的房地產價格下降,主要是因為投資性買家占有很大的比例。北京則不然,投資性購房被牢牢鎖定在10%左右,自住型購房占了絕對比例。

再一種是中間派:我謂之“有待觀察論”。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司長曹長慶12月13日在接受中國政府網專訪時表示:“房價下降到底是一個趨勢,還是一個暫時性的現象還有待觀察,但是我想隨著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落實,這種住房供應過於緊張的局麵會逐步得到緩解。”(12月14日《青年報》)。

我注意到,造成當前房市信息不同聲音除數字來源渠道及統計口徑和分析方法差異成因外,還有信息發布者基於不同利益立場的差異。設若謂前者是客觀技術差異,後者則是主觀立場差異。比如,不同政府部門對同一房市現象會有不同口徑的數據出籠,對同一現象同一數據解讀分析判斷不同部門會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結論。前不久,建設銀行研究部發布的《下半年經濟金融形勢分析與預測》報告顯示:2001年初至2007年5月份,房地產開發商累計購置土地麵積21.62億平方米,但實際僅開發完成12.96億平方米,相當近半數量的土地被囤積和倒賣。麵對央視記者“我們國家閑置土地現在的情況你說是到了一個嚴重的程度了嗎?”的提問,國土資源部有關負責人則給予了“不能這樣說。”的否定回答。再比如,媒體、學者和房地產商對同一現象和數據作出的判斷多截然不同甚至相反。針對近期市場流傳的“房價將大幅下跌”的說法,北京華遠地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任誌強11日在《財經》年會上表示:“房價下跌隻是暫時的、局部的,長遠來看,房價不會跌,目前從緊的貨幣政策不一定會使房地產市場出現拐點。”至於專家學者之間的見仁見智的個性聲音更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總之,房市信息讓公眾無所適從不知該信誰的。

房市信息及據此作出的房市當下現狀分析以及未來走勢判斷極其重要非同小可,它是房地產商據以投資經營、政府據以宏觀調控、公眾據以購房決策的依據。其權威客觀真實準確可靠,則有助於房地產商投資經營、政府宏觀調控和公眾購房的正確決策;其混亂失真則為害甚烈,不僅妨礙房地產商正確決策、幹擾國家宏觀調控大計、誤導公眾作出非理性購房行為,更為可怕的是,還有可能為房地產過熱拾柴添薪火上澆油,進而最終加速形成和人為導致房地產泡沫破滅而殃及國計民生。

因此,我要大聲疾呼,政府該當對“亂花漸欲迷人眼”和一地雞毛的房地產信息進行因應對策,出手是時候了!首先,應建立全國和地方統一的房地產信息統計口徑、科學分析預測方法和權威采集渠道;其次,應明確房地產信息的專門發布部門和具有公信力的發布媒體;第三,應建立政府定期信息發布製度,用客觀公正科學前瞻有用的權威信息讓旁門左道的小道信息消弭遁跡。

(原載2007年12月18日《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