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皇室劉虞(1 / 2)

五日後,皇甫嵩大軍移師九門。常山相劉政率下屬孫瑾、李延、孟昉奔赴九門。

得知劉政率眾而來,九門城外,早有一人出城百裏相迎。

“伯安!”眼力不錯的劉政早發現了此人正是自己幼時好友劉虞劉伯安。

劉虞,字伯安,東海郯人。東漢末年太傅、幽州牧,漢室宗親。他鎮守幽州時為政寬仁,深得人心。主張以懷柔政策對待當地的少數民族,但由於與公孫瓚意見相左而產生矛盾,因而出兵攻擊公孫瓚,兵敗被殺。

其實對於劉虞,孟昉還是比較佩服的。

在孟昉看來,在漢末官吏中,劉虞可以說是位少有的胸襟廣闊、仁政愛民的好官。“舊幽部應接荒外,資費甚廣,歲常割青、冀賦調二億有餘,以給足之。時處處斷絕,委輸不至,而虞務存寬政,勸督農植,開上穀胡市之利,通漁陽鹽鐵之饒,民悅年登,穀石三十。青、徐士庶避黃巾之難歸虞者百餘萬口,皆收視溫恤,為安立生業,流民皆忘其遷徙。”更為難得的是劉虞出身皇室,身份尊貴,但是天*好節約,穿著破舊的衣服,一頓飯都不吃一道以上的葷菜。“虞雖為上公,天性節約,敝衣繩履,食無兼肉,遠近豪俊夙僣奢者,莫不改*而歸心焉。”

這樣一個好官,絕對可以作為官員的萬世楷模,受世人敬仰。

再想一想,現代社會的中國,貪汙腐敗屢禁不止,孟昉心中更是無限感慨。曾經有人開玩笑的對孟昉說,假如中國的官員一個不放的全部殺了,絕對有冤死的;但是殺一個放一個跳著殺,絕對有漏網的。也許這樣的說法有點誇張,但是從這就能看腐敗的嚴重性。

孟昉打小在農村長大,自然了解基層政府的實情。他聽過的最經典的一個村幹部的話就是“大官大貪,小官小貪。當官不撈錢,那為什麼要當官?”當然,後來此人還是被抓進去了監獄,說明我們國家對貪汙腐敗打擊力度還是蠻大的。

話題扯遠了,不過從這至少能看出劉虞的難能可貴之處。

更為難得的是,劉虞不迷戀權勢,“二年,冀州刺史韓馥、勃海太守袁紹及山東諸將議,以朝廷幼衝,*於董卓,遠隔關塞,不知存否,以虞宗室長者,欲立為主。乃遣故樂浪太守張岐等齎議,上虞尊號。虞見岐等,厲色叱之曰:“今天下崩亂,主上蒙塵。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國恥。諸君各據州郡,宜共戮力,盡心王室,而反造逆謀,以相垢誤邪!”固拒之。馥等又請虞領尚書事,承製封拜,複不聽。遂收斬使人。於是選掾右北平田疇、從事鮮於銀蒙險間行,奉使長安。獻帝既思東歸,見疇等大悅。”

可以說劉虞是一個仁政愛民、艱苦樸素而且做事有原則的人,如果生在太平盛世,定然是一個千古留名的好官,隻可惜他生在亂世。

中國人習慣以成敗論英雄,死於公孫瓚之手的劉虞被後人貶低軟弱迂腐,因為他在殺公孫瓚的路上,仍然告誡軍士:“無傷餘人,殺一伯珪而已。”

若是劉虞勝了,此事無疑會成為一段佳話載入史冊,隻可惜他敗了,所以這種仁義愛民的行為,便成了後世的反麵教材,成為迂腐的代名詞。

在孟昉看來,或許劉虞真的很迂腐,但至少他有自己的原則,他知道自己要殺的是誰,他不會為了殺公孫瓚而誤傷到其他無辜百姓。即便他因此而獻出了生命,也泯滅不了他顧念百姓的心。

若一個人沒有原則,那他隻不過是一具行屍走肉而已;一個國家沒有了原則,那這個國家敗亡之日行將不遠矣。

什麼時候,我們不再以成敗論英雄,那才是中華民族最值得慶賀的大事!

或許很多熱血青年並不是討厭劉虞本人,而是討厭他的對胡政策。劉虞主張對外族采用懷柔政策,即使是麵對叛亂的烏桓峭王,他也隻是“罷省屯兵,務廣恩信。遣使告峭王等以朝恩寬弘,開許善路。”

也許是見過了太多的洋夷侵犯,在現代人眼中,立誓殺盡胡人的公孫瓚自然是一個揚我國威的漢子。

說句實在話,孟昉也很欣賞公孫瓚,大丈夫,當頂天立地,提七尺劍,立不世之功。做到犯我大漢天威者,雖遠必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