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山軍攻占常山國的消息,很快就傳遍了大江南北,張燕的黑山軍幾乎在一夜之間,被人們所熟知。
從張懿那裏得知張燕起兵的消息,孟昉卻是沒有一絲意外,曆史畢竟是曆史,還會沿著他應該行進的軌道運行。
“好險,再早上一月,隻怕陛下也沒有心情去大赦天下了!若如此,還不知賢弟何時能沉冤昭雪!”張懿心有餘悸的說道。
張懿不知道,讓靈帝高興之事還在後頭。
占領常山的張燕一鼓作氣,連續攻占河北諸郡縣。眼見著又一個張角將要橫空出世。
正當朝廷準備人馬,著手反擊之時,張燕卻已遣使至京師,奏書乞降。
兵不血刃便能平複反叛,靈帝龍顏大悅,不但沒有追究張燕妄殺朝廷官吏之罪,反而任命其為平難中郎將,使領諸河北山穀事,甚至可以舉孝廉、計吏。
就這般,張燕名正言順的占領了包括常山、趙國在內的河北諸多郡縣。
朝堂之中,不少朝廷大員對張燕這般軟骨頭的表現很是不屑,但是孟昉知道,無論現在這些人多麼看不起張燕,但是這些人的命運,很多都無法與張燕相比,畢竟經曆過董卓霍亂與長安大亂的朝廷大員,又有多少人能如張燕一般善終?
無論是與其他的反叛之人相比,還是與那些自命清高的朝廷官吏相比,張燕的政治頭腦無疑要高明很多。
自認天下太平的漢靈帝閑來無事,更是重新記起討張角之功,為此大行封賞。
不過封賞最多的卻是與張角“眉來眼去”的中常侍張讓眾人。共計有十二名宦官被封列侯。
孟昉無意去評判此事的可笑程度,因為蔡琰大婚的日子已經到了。
此時此刻,已經沒有比這更能占據孟昉內心的了。
話說漢朝大婚,不比後世,自有它的一番禮儀。
漢朝婚禮,有六禮,所謂六禮者,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六項。
所謂納采,就是說采擇之意,即男子選擇妻子。男方欲擇某家之女為妻,便托媒妁交通女方,試探女家之意。倘女家同意,則可收下男方送去的采擇之禮。
納采儀式結束後,使者退而複返,向女方的父母問女兒之名,此便為問名。
實際上,既然使人來呈納采之禮,男家當然早已知道女方之名,此時再問,所謂問名其實是問女方的生辰是於何年、何月、何日、何時,以備問卜,也便是“納吉”。
納征又稱納幣,即民間俗稱的“下彩禮”
請期:俗稱“擇日”,北方民間也稱“要日子”,即男家要請卜者擇選結婚的“黃道吉日”之後,告知女家。《儀禮士婚禮》有言:“請期用雁。主人辭,賓許告期如納征禮。主人致辭之後,媒人告以婚期。”
親迎:即為正式舉行婚禮。也就是後世所謂迎親。顧名思義,是指在約定的日期,新郎親往女家迎接新娘。
而今日,便到了衛仲道親迎之時。
不同後世,今日之親迎不在白天,而在傍晚。
所謂婚禮,實為昏禮,即為黃昏始行之意。
鄭玄曰:“士娶妻之禮,以昏為期,因而名焉。陽往而陰來,日入三商為昏。”
蔡邕嫁女,如此大事自然轟動京師。
很多人是不請自來,隻為一睹大師的風采。
還沒到時間,平時落寂的院落,裏外已站滿了人。若是孟昉仔細詢問,定能發現,其中不少人,都是名留青史的人物。
“景玄,來,來,我給你引見幾個好友。”嬉笑著的王匡,領著半個主人身份的孟昉,朝著一群人走去。
“公節兄!”其中麵對著王匡與孟昉的一人眼尖,立刻插開話題,躬身行禮道。
其他人隨著此人的目光望了過來,隨即俱是躬身行禮。
“來,來,我來給諸位引見一個人!”王匡邊回禮,邊側身給孟昉讓開一個位置。
孟昉環視下四周,周圍的人年齡大多二三十歲,除了剛才第一個看到王匡的人,帶著一個七八歲模樣的孩子外,其餘眾人,皆是成年人。
這些人,除了傅燮與孟昉相熟外,其他人,孟昉便都不認得了。
“這位是蔡邕先生高徒,上黨孟昉!”王匡得意的介紹道。
“莫非是公節口中,寫下‘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的曠世奇才孟景玄?”其中一個麵色黝黑,個頭稍矮的漢子驚訝的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