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夢境
此時,一班文武大臣早已於朝堂靜候多時,此時見到皇帝陛下端坐於龍椅之上,都察院幾位禦史大人摩拳擦掌,準備力諫至尊收回成命。都察院官員入朝者六人,分別是左右都禦使、左右副都禦使、左右僉都禦史,再往下,便不足四品,無有資格上朝臨政。都察院六人中,左副都禦使便是簡易的二叔,簡知增。因其前一晚由父親叮嚀囑咐不許出頭,遂告病閃遁;同樣告病的還有左右都禦使。早朝開始,一切都還正常,先有內閣輔臣上奏票擬之急件,延和帝撿要緊的事兒聽了,指出幾處有代表性的問題,讓一幹臣等討論,其實也不過是走個過場,重要的事宜,早由內閣票之後,直遞宣德殿;再有需要商議的方麵,延和帝自會於議政閣召見諸位輔臣及一應重要官員。此刻早朝,不過是皇帝要明確地向朝堂、天下宣布一些重要事項的結果或者說是解決方法;朝臣們提出某些引起皇帝重視的問題……怪道延和帝曾和何皇後笑言,早朝不過是一個群臣較量的戰場,之於內閣、議政閣,實無法相較。
隻是說是這麼說,可延和帝每上十回朝,必有五六回是被氣得暴走。因外廷多與內廷相連,仁壽宮太皇太後在永平朝為貴妃時,曾於陪都遭外夷圍城,彼時城內,除英武衛不足萬人相護外,一應隨行官員皆為文臣。彼時,仁宗皇帝臥病於陪都行宮,貴妃文氏果斷使計,命英武衛盡數護送仁宗暗夜出城;又令諸臣宮女內監與城中百姓配合,將一出空城計衍化巧用,拖延一個白晝,直到外夷強攻。
守城之時,文貴妃一身戎裝,佩劍彎弓,立於城頭,連射夷旗並副首領二人,以振士氣。貴妃帶領城中諸人強守城門,防守、反攻,巧計連出,終於撐到左軍都督領驍騎衛、龍虎衛,並鎮守十三衛六萬大軍前來救駕。因護駕有功、又有護城之績,文貴妃回京之日,仁宗擢升其為皇貴妃,統攝六宮。不久之後仁宗皇帝雖薨,然文皇貴妃母以子貴,一路從皇太後升至今時今日之太皇太後,位居尊貴已久,很有一批文臣武將相擁,其中不乏謙親王在世時積累之人脈。
因此,延和帝即位後,便著力削弱早朝之影響,使其形勢大於實質。
故而,在內閣輔臣上奏之後,其餘大臣便垂首喏喏,不發一言。
延和帝滿意地捋捋胡須,準備退朝。
正在此時,一個有些沙啞之聲在朝堂之內響起:“陛下,臣有奏!”
這音一出,旋即便有五六個大臣拱手出位,垂首而應:“陛下,臣等有奏!”
翻譯過來,就是“陛下莫要走,臣等有話說”。
延和帝原本還等著看看內監帶來的戶政司戶帖呢,卻不想這班臣子愛卿這般沒有眼色,不禁翻翻眼,望著大殿內頂,欲裝沒聽到。
不過,這幫禦史大臣,輾轉反側、夙夜不休,便是等的現在,哪裏肯讓皇帝溜走?而皇帝這般有些無賴的樣子,在這些大臣眼裏,就是心虛的表現,因此更是振奮許多,就恨不得摞胳膊擼袖子,立時口沫橫飛地上諫。